王貴霞 記者 魏馮

  成都一家三口因分別出現聽力下降、腸胃不適、咳嗽而入院,后檢查發現,他們都患上了同一個病——“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在接受針對性治療后,前幾日,這家人順利康復出院。

  “鸚鵡熱”是什么?和養鸚鵡有關嗎?市民養鳥前后需要注意什么?

  怪事!

  一家三口分別因聽力下降、腸胃不適、咳嗽入院

  2月初,69歲的成都市民張爺爺有些郁悶,他和老伴、兒子分別因為聽力下降、腸胃不適、咳嗽,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消化內科和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接受治療。

  張爺爺本想來醫院查查聽力為何下降,結果沒過幾天,自己又開始發熱。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劉永芳在接到會診請求后,結合患者病情和CT檢查結果,發現張爺爺肺部有感染病灶,診斷為肺炎。

  一系列排查后,醫院通過宏基因組二代測序(是相對于第一代DNA測序技術而言的新型測序手段 ,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檢測),檢測鎖定了致病“元兇”——“鸚鵡熱衣原體”,并連夜為張爺爺展開針對性抗感染治療。

  是什么原因導致發病?進一步細致詢問后,張爺爺回憶:“我孫子喜歡鸚鵡,家里買了6只鸚鵡養著玩,后來有一只死了。”

  基于流行病學史,感染科建議張爺爺兩位在院親屬也同步接受該病相應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張爺爺的老伴和兒子也患上“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接受針對性治療后,張爺爺一家三口病情明顯好轉,幾天后均康復出院。

  科普:

  鸚鵡熱不只在鸚鵡身上,該病易與感冒、流感等混淆

  所謂鸚鵡熱又稱鳥熱,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主要在多種鳥類之間傳播和感染,也可由帶病原體動物傳染給人。因為最初發現本病多見于玩賞鸚鵡者,故命名為“鸚鵡熱”。鸚鵡熱衣原體不只在鸚鵡身上有,鴿子、相思鳥等鳥類及雞鴨等家禽、野生動物均可攜帶。

  “鸚鵡熱衣原體主要在動物間傳播,人類經呼吸道吸入含病原體的氣溶膠、粉塵或密切接觸可以導致發病。而病人咳出的痰液或氣溶膠也可能導致人與人之間傳染,但相對少見。”劉永芳主任補充道。

  據介紹,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后臨床表現多樣,但多為急性起病,高熱,伴全身不適、食量減少、頭痛和全身肌肉疼痛,可侵犯肺部導致肺炎,出現咳嗽、氣促等,該病很容易與感冒、流感、細菌性肺炎等混淆,嚴重者可能導致心肌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安全。

  若要預防此病,購買鸚鵡等鳥類時,應該向持牌動物售賣商購買,切勿購買來歷不明或疑似生病的寵物。飼養禽鳥時也應注意個人衛生,接觸禽鳥或可能沾染其分泌排泄物時佩戴口罩,接觸后用流動水、肥皂或洗手液徹底洗手。定期對禽鳥飼養籠器具及飼養場所進行衛生清理和預防性消毒,保持空氣流通。若出現發熱、咳嗽、氣促、頭痛、肌痛等癥狀時,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