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前言
你可能不是成都人,但在這里工作久了,你就會愛上這座城市。
一座深具文化積淀的城市,是歲月的佳構,需要慢慢品讀。
這座城,每天都有故事發生。
有人為建設而來,正在為未來的美好生活精心設計;有人為理想而來,走出舒適圈尋找自我價值的實現;有人不懼挑戰,日夜堅守“云”端建構著城市大腦……今天,我們從“三座城”里的三個人開始,去探尋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對城市的回答。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策劃推出2023年成都兩會特別報道——《成都,三座城》,從“地上之城、地下之城、云端之城”三種視角尋找不同空間里的成都生活。
人物
職業經理人
施潔予
作為社區有機更新的職業經理人,施潔予每天的工作,是在不同的公共場合,和各個地方的人溝通。
有些項目溝通長達一年之久,軟磨硬泡,最終達成契合。溝通,并不是簡單地安排工作。它需要一種與人談項目之時必須具備的理解和轉化的能力。比如說什么樣的內容適合進入到祠堂街,是否符合成都這座城市的發展定位,同時如何能夠把引進的項目和企業自己想要表達的理念有個比較好的結合,這些因素都考量著社區更新項目的成功與否。
兩年前,施潔予因為祠堂街的項目住在了人民公園附近。這是一份需要耐心的工作,她發現,只有穩得住性子,像繡花一樣,具備工匠精神去打造街巷的每一個角落,才能明白城市真正的需求。
在施潔予看來,以祠堂街為代表的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街區,需要妥善處理好新舊之間的關系。作為大家的集體記憶,又緊鄰人民公園,更是不能做好面子失了里子。所以做深度調研,長期保持與在成都生活的市民溝通,是施潔予和她的團隊收集工作反饋重要的方式之一,她說:“只有不斷汲取建議融入本地生活,經過長期的沉淀,從而形成產業生態,才能讓項目隨著時間的更新而時刻呈現出新鮮的面貌。”
去年12月,“新聲·新生——祠堂街百年影像展”落地,展廳內的留言板上寫滿了市民對這條老街的懷念以及對新生祠堂街的期待,看到這些真誠的留言,施潔予和她的團隊備受鼓舞。
如今,她想的不僅是城市未來這片區域的生活狀態,還有如何把握項目優勢與周邊資源協同發展,讓特色產業精細化聚集,共同攜手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助力。
經過兩年的深耕細作,10分鐘的文藝生活圈正在一步步呈現。
沿著蜀都大道拐進祠堂街,便能和剛修繕完畢的百年建筑群相遇。如果不是本地人,是很難想象這個古建筑在改造升級之前,里面擠滿了住戶,用電沒有保證,夏天你家開了空調我家就要關電的狀態。經過打造,在郁郁蔥蔥的梧桐樹下,古建筑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目前,ENG、MISBHV、觀夏、patagonia等國際知名品牌陸續入駐,它們即將在今年開放的一期項目中亮相,而這些品牌的到來讓祠堂街在行業內頗受關注。人文歷史和現代城市碰撞出新的發展機遇,自然生態和產業環境相互交融,生產生活在這條百年街巷有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為成都市“三個做優做強”重點片區之一,祠堂街藝術社區是天府文化公園片區今年呈現的第一個項目。這個項目的虹吸效應首先就體現在了施潔予身上,通過她與團隊的協作,祠堂街在保護中更新,使其成為了一個很精巧的機遇平臺,從而吸引著更多項目入駐成都。祠堂街藝術社區遵循“人城產”深度融合邏輯,目前正加快打造藝術內容為內生動力、功能完備的全產業藝術社區。
在整個項目推動過程中,生活是所有話題的核心,如何推進高品質生活,是祠堂街藝術社區考慮的重點。交通更便利、生活更文藝、環境更整潔……施潔予的切身“小感受”之變,是城市高品質生活背后“大變化”使然。而在成都不斷提升城市能級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幸福感在市民心中升溫蔓延。
人物
天投集團綜合管廊運維項目負責人
譚博文
在負責天府新區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維護管理工作之前,譚博文做了很長一段時間船舶的設計員。在大連造船企業工作時,每次船造好了,他就跟船去海上試驗。散貨船、油輪、集裝箱船。。。。。。海上跑的貨船,他幾乎坐遍了。
“我以前在海上跑,現在在地底下鉆,很奇幻。”他說。
2015年,學習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譚博文大學畢業,順利進入一家知名船企做機艙管道設計,在其他人眼里他的人生只待“乘風破浪”。
但人們常說,性格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方向。進入船廠后,譚博文也并未按照既定的人生航線航行。因為不喜歡循規蹈矩的生活,內心向往遠方與自由,在船廠工作四年,終于磨掉了這個年輕人所有激情,當成都企業拋出橄欖枝時,他跨越2000多公里,毅然決然來到這座西南之城。
右一譚博文
在新單位,譚博文開始接觸地下管廊。當第一次來到地下,看見龐大的地下工程,各類市政管線整齊排列在管廊內規劃好的位置上時,他被徹底“震撼”了。
在這之后,一個習慣了“海上飄”的人開始了“地下研究”。他頻繁跑管廊現場,隨時隨地補學管廊相關專業知識,那時候單位同事都稱他工作狂。天道酬勤,憑借過硬的設計專業背景,譚博文成長很快,一年以后,每條地下綜合管廊的情況以及廊內的任何一條電力電纜、通信光纜、自來水管道等管道他都了然于胸。
事實上,地下綜合管廊都隱藏在城市地下,而且常常有幾公里長。譚博文說以前有一次在管廊巡查,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員,那次他們走了一個多小時。因為地下沒有信號,只能聽見“噠噠噠”的腳步聲在回蕩,一路上穿過一道道防火門,看到的畫面不盡相同,讓他也不禁膽寒。走完那次,他更加理解了地下綜合管廊值班人員的不容易。
現在,地下綜合管廊都是智能管理,借助科技手段,譚博文說管廊運行維護變得更加穩定和高效了。他提到作為天府新區最早建設的綜合管廊之一,也是納入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的雅州路綜合管廊,現在管廊專用的雙頭車可以在內部自由穿行。與此同時,雅州路還配備了智能巡檢機器人,可以實現全天候、無障礙、多環境自主巡檢。他認為現在這些手段不僅降低人員巡檢安全隱患,還提升了管廊運維管理效率和監測預警能力。
現在的譚博文多重身份在身。因為常有其他團體來參觀,他成了管廊的“地下講解員”,每次講解他都會指著管廊里的環境監測探頭、火災報警等監控報警設備,詳細介紹地下綜合管廊是如何為市政管線提供穩定可靠的“居住環境”。而作為廊長,譚博文還需要經常參與相關技術要求、技術標準編制的工作。
譚博文記得,2019年他剛到新區管廊是9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投運綜合管廊長度達60余公里。他說到2035年,成都將建設綜合管廊1000余公里。
在天府新區工作3年多,譚博文說自己很有成就感。有朋友來成都時,他都會給他們介紹地下綜合管廊。在他看來,因為有了地下綜合管廊,城市遠離了“城市蜘蛛網”、“拉鏈馬路”,一條條埋藏于地下的城市“生命線”,各種傳感設備布置在管廊中心并不斷為城市智慧治理持續賦能,讓成都這座公園城市的“里子”更出彩。
人物
智慧蓉城市域物聯感知中心
張蓉
在今年的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里,有一臺550W量子計算機——MOSS,它不僅擁有超強算力,也有著自主意識,在業界被稱為“強人工智能”。
而在成都,也有這樣一個“中樞大腦”——“智慧蓉城市域物聯感知中心”(下稱:感知中心),在這里,通過感知終端、通信網絡、管理平臺等構建起萬物互聯的城市神經網絡,在云端共建共享,實時感知城市主要生命體征,提升成都感知判斷、快速反應的城市治理能力。2021年,成都智慧城市建設獲得“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獎·宜居和包容大獎”全球冠軍。
“我從事IT行業已經21年了,以前在科技公司、安全公司都待過。”作為湖南人的張蓉,自重慶大學畢業后,就選擇來了成都工作,如今已經是感知中心的一名副主任。
“累并快樂著!”這是張蓉來到感知中心后最大的體會。“說實話一開始沒想到這么忙。”張蓉感嘆道。
早上
安排感知終端建設、維護、生態廠商體系建設、城市治理業務研究方面的日常重點工作,然后與參觀的行業人員相互交流學習。
下午
和技術團隊交流各種業務場景下的重要技術問題。然后開始研究行業委辦的業務,了解他們的工作重點,如何將感知更好的應用于城市治理。
晚上
把近期的工作安排和思考寫成材料和團隊進行交流。
智慧蓉城建設這項事業在全國屬于比較領先的,在推行相關的工作中,也有著不小的困難,對于張蓉來說,做感知這一塊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但是能夠看到感知中心在成都整個城市治理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的心里充滿了成就感。
“從建設這個平臺到全城部署感知終端,是一套相當復雜的工作。雖然成立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但是目前我們已經有224類設備,2228萬個感知總量,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張蓉感嘆道,以前是各個部門分開建設,現在數據共享、統一標準,并且有專業的團隊來做感知設備的統一維護,才能保證整個感知體系持續高質量運行。
比如說一盞路燈,以前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排查,不能及時發現問題,而現在,通過感知設備及時監測,感知中心能夠精準地定位,再安排人員去處置,效率大大提升。
大到在一座橋梁安裝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控橋梁運行情況,第一時間掌握橋面、橋體的震動幅度,以此判斷橋梁是否需要維護保養;小到在獨居老人家中安裝門磁,和水、電、氣表數據進行結合,及時判定老人是否需要關懷。“我們可以及時了解到城市每個角落發生的事件,自動化、智能化,把數據傳遞到城市大腦做深入分析,從宏觀到微觀進行判斷。”張蓉說。
“這是郫都區的‘九小場所’智慧化治理平臺。”張蓉指了指大屏幕,“通過走訪,我們發現紅光街道的金儀小區是統規自建安置小區,內部商住一體、人員復雜、監管困難,且大多安全設施不到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現在有了感知中心,就能夠及時發現、及時管理。”
在成都這么多年,張蓉最大的感受是城市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快,最核心的當然是城市管理越來越智慧。智慧蓉城建設破解了城市中交通擁堵、生態環境污染等發展難題,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對于未來,張蓉心中也有著美好的愿景,希望感知中心到2025年能實現接入5000萬感知數據、打造200個場景的目標。“雖然很難,但是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朝著夢想繼續前進!”
手 記
“三座城”里,他們的故事仍將繼續。
如今,施潔予及團隊的溝通還將繼續,為成都高品質生活提質她們竭盡全力;譚博文對地下管廊的研究還將繼續,努力讓埋在地下的“生命線”更完整;而張蓉和他的同事們,依然每時每刻保證著感知中心的運行,讓城市的判斷力和反應力更加靈敏。
三位采訪者工作在不同的城市空間,書寫著不同的成都故事,實現著自己的夢想。放眼城市之中,有許許多多的人,既成就著個人事業又推動著城市前行。就這樣,每個人的個體價值實現匯聚成整座城的城市愿景,它們相互交融又彼此成就。
從提高生活品質的城市煥新到不斷帶來新機遇的智慧治理,生態、生產、生活、治理等方面的持續升級,讓幸福成都的內涵不斷豐富。成都也通過地上、地下、云端的協同發力,從更多的維度上提升了城市活力,促進了城市可持續發展。
隨著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逐步深入,成都正一步一個腳印,從“首提地”向“示范區”奮進,積極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