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新聞發布會現場。

  四川在線記者 陳昊 成都觀察 楊柳 文/圖

  一座超大城市的幸福底色持續擦亮。

  2月17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專場新聞發布會,交出一份有份量、有質量、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深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簡稱“十大工程”),是成都創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民生工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牽引工程、厚植城市比較優勢的筑基工程。兩年來,成都高質高效推動“十大工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去年12月,成都獲得“202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連續14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今年是“十大工程”的深化提質之年,如何進一步提質“幸福城”?

  兩年做了什么?

  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幸福答卷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頭等大事、放在首要位置,成都牢牢兜住民生底線,于2021年深入實施“十大工程”。

  兩年來,成都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幸福答卷。成都市幸福辦項目統籌組組長、市發改委二級巡視員向進介紹,成都努力把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成果,轉化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會認同。

  聚力提升城市品質,讓幸福成都更有質感。兩年來,成都構建“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便民交通出行體系,持續推進215公里地鐵軌道建設,開工建設都市圈市域鐵路成眉S5線,市民平均通勤時長縮短兩分鐘。同時,成都打通市域“斷頭路”80條,建成天府綠道1610公里;持續推進81個片區有機更新,高品質完成老舊院落改造項目601個。

  聚力增進民生福祉,讓幸福成都更有溫度。成都重點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和民生短板,實施重點領域項目719個、完成投資3204億元。同時,成都新建、改擴建幼兒園和中小學80所,新增學位18.59萬個,累計籌建人才公寓9.9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12.7萬套。

  聚力激發社會活力,讓幸福成都更有內涵。成都成功舉辦2022年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2022中國·成都綠道運動生活嘉年華、2022成都馬拉松等多項重大體育賽事和首屆中國(成都)生活體育大會,49個大運會場館全部已投入運行;同時,成功創建安仁古鎮5A級旅游景區,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考古中心等文化地標項目竣工投用。

  今年怎么干?

  推進533個具體項目建設

  今年是成都實施“十大工程”的第三個年頭,也是“十大工程”的深化提質之年。此前,成都市幸福辦面向市民公開征集策劃2023年項目,由各市級部門和區(市)縣政府綜合考慮資金落實、土地保障、建設周期、功能呈現等情況,對征集項目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論證,將市民建議轉化為教育、醫療衛生、全齡友好社會營建、城市有機更新、品質社區創建、人才安居、文化旅游、全民健身、城市交通治理、生態惠民十大重點領域,30類民生事項,533個具體項目,總投資6916.3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07.68億元。

  其中,落地開工項目158個,總投資624.6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46.06億元;加快建設項目210個,總投資5433.5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34.43億元;竣工投產項目165個,總投資858.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27.19億元。

  從行業領域來看,教育領域實施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普通高中、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等項目63個,培育新優質學校60所以上,增加學位8萬個。

  醫療衛生領域,實施公立醫院、公共衛生防控救治、中醫藥傳承創新等項目38個,建設醫療次中心15個、增加救治床位800張。

  全齡友好社會營建領域,實施養老、托育、特殊群體關愛等項目33個,規劃建設護理型養老床位4300張,新增托位超1000個。

  公園城市有機更新領域,實施老舊小區改造、老舊片區有機更新、安置房新建等項目114個,新啟動片區有機更新項目20個,實施老舊院落改造616個。

  公園城市品質社區創建領域,實施安全社區、智慧社區等項目12個,建設消防站9個,實現智慧安防小區覆蓋率達60%以上。

  人才安居領域,實施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賃住房等項目27個,新籌建人才公寓5000套、保障性租賃住房6萬套。

  文化旅游領域,實施文化保護與傳承利用、高品質旅游目的地打造等項目37個,建設博物館、圖書館4個,修復保護遺跡5處。

  全民健身領域,實施精品體育公園、運動健身設施提升等項目16個,建設社區運動角100個。

  城市交通治理優化領域,實施城區道路改造升級、公交效率提升、智慧停車場等項目95個,打通“斷頭路”“瓶頸路”9條,新增公共停車泊位不少于1萬個。

  生態惠民領域,實施“錦城藍天”“青山映城”“天府藍網”“天府凈土”“五綠潤城”等項目98個,生態修復面積超9.5萬畝,新建各類公園68個、天府綠道800公里、天府藍網300公里。

  向進表示,下一步,成都將持續推進“十大工程”,確保一批暖心貼心項目落地落實、開花結果,切實解決市民“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