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眉靈 蘭珍/文 韋維/圖
原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運行的國際客運航班全部轉場至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運行后,如何通關?流程方便么?
3月15日,記者參加天府機場第二次國際航班全流程演練,體驗天府機場的通關流程。幾個小時的體驗下來,記者的感受只有一個字:快!
兩個“首次應用”
智能協運機器人和一體化智能閘機
轉場后,天府機場1號航站樓主要用于國際(地區)航班保障。下午1時,模擬旅客陸續到達天府機場1號航站樓,記者加入其中,開始體驗值機、行李托運、海關及邊防檢查等出境流程。
T1出發大廳有許多智能設備,旅客自助值機、托運行李后,開始“通關”。第一道關口是衛生檢疫,首次出境人員需要先申領健康碼,衛生檢疫通道旁有自助設備,旅客用手機掃一掃即可登錄申領,幾分鐘時間就能完成填報,獲得一個二維碼,然后掃碼進入預檢區。
記者注意到,這些自助設備旁都有工作人員服務,在旅客需要幫助時,他們會主動上前,告訴旅客怎么使用和進入下一步流程。機場工作人員介紹,正式轉場后,這樣的服務將成為常態。
刷臉、過安檢,模擬旅客們有序排隊。忽然,一名旅客被“攔截”了——原來,他的手提行李模擬裝有違禁品。在過機檢查后,一個胖乎乎、外形像“方盒子”的機器人出現在他面前,當旅客把手提行李裝入它的“肚子”后,機器人引路,帶著旅客來到海關查驗室。
“它叫智能協運機器人,能自動從海關安檢聯合查驗通道運送行李至海關開包間,行進路線約50米。”成都海關工作人員介紹,它能輔助海關關員封存、運輸異常行李,引導異常行李旅客到達查驗地點。這樣的機器人共5臺,是在全國航空口岸首次規模化投入應用。
同樣“首次應用”的,還有配備在入境區域的一體化智能閘機。成都海關工作人員介紹,該閘機集健康申明卡審核、體溫監測、手提行李查驗等8項功能為一體,旅客在7.5米距離內即可完成8個海關通關環節,實現了秒級無感通關,通關用時預計節省50%。
合并多個程序
實現“免排隊、免過機、零等待”的通關體驗
不僅有“黑科技”加持,優化、簡省后的流程,也提升了通關速度。
比如,在出境區域,海關查驗與安全檢查兩個環節“合二為一”。以前出境,旅客要過兩次行李查驗關,分別是海關和登機查驗,而在天府機場,雙方查驗設備共享、流程互嵌,實現手提行李“一次過檢”、出境托運行李“一機雙屏”,避免了重復檢查。
同樣便捷的設計,還體現在中轉環節設置上。抵達天府機場的入境旅客,如果要繼續轉乘國際航班,流程更簡化。沒有托運行李的旅客,無需通過衛生檢疫出關,可直接到柜臺辦理中轉,乘坐電梯到出發層;有托運行李的旅客,辦理邊檢手續、提取托運行李后,在到達層就可直接到中轉區域辦理行李托運和通關手續,然后坐電梯到邊防檢查處登機。
“流程的簡化不等于減少。”成都海關工作人員說,通關程序其實沒少,只是將原來多個或重復的程序合并,提高出入境通行效率。比如,衛生檢疫和手提行李檢查在同一時間進行,只需花費20多秒,旅客在通過邊防檢查、提取托運行李之后,只要沒有申報物品便可直接通關,不用再放行李過機檢查,幾乎感受不到海關查驗的存在,“實現‘免排隊、免過機、零等待’的通關體驗。”
鏈接
為什么要進行演練
本次演練共安排了國際(地區)模擬航班8架次,保障模擬旅客約700人次。演練覆蓋旅客、行李、航空器等航空運輸常規保障流程,海關登臨檢疫、高風險地區航班進港等特殊保障流程,并針對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專門增設了運動員集中抵達服務保障科目。
模擬旅客以普通、中轉、兩艙等10種旅客身份,陸續體驗出境和入境流程,對成都天府國際機場1號航站樓的現有運行環境、流程設置、設備系統進行實戰化、全仿真檢驗。通過全流程演練,及時發現并解決國際(地區)航班轉場中存在的各類風險隱患。確保轉場前人員準備到位,設施設備系統完好適用,保障流程設置合理,應急保障和后勤保障能力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