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報-法治四川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趙詩柯)只要注冊賬號就能免費獲得小禮物,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是否可信?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風險?近日,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崇州市法院開庭審理,兩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7個月、有期徒刑6個月。該案是崇州首件因被告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而被崇州市檢察院依法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2021年5月至7月期間,被告人曾某、何某通過擺地攤贈送日用品的方式,吸引群眾注冊快手、抖音、淘寶等手機應用賬戶從而獲取公民電話號碼及短信驗證碼,并將獲取的電話號碼及短信驗證碼提供至上家建立的微信群中,非法獲利1萬余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二人為了在商業推廣中牟利,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將獲取的他人手機號碼和手機應用注冊驗證碼出賣給他人,情節嚴重,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最終,法院當庭宣判,分別判處兩名被告人有期徒刑7個月、6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7000元。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部分,判決兩名被告人向指定財政專戶繳納公益賠償款13131元,并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起10日內在市級媒體向社會公眾道歉。
●法官提醒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電話號碼和驗證碼也成為了能夠識別自然人身份的個人信息,一旦被泄露或者非法交易,可能會導致個人信息、財產權益受損,面對街邊不明身份之人利用小獎品誘導提供電話號碼及驗證碼的行為,應當提高警惕,對可疑人員及時報警處理,保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