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雷倢
日前,成都市政府公布了成都市第二十一批、二十二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永興場永興橋、成都電力金具總廠舊址—職工俱樂部等31處建(構)筑物被列入保護名錄。
據成都市住建局名城處有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推動成都歷史文化建筑傳承保護利用,延續成都天府文化,保留城市記憶,該局進一步加強了歷史建筑普查認定工作,鼓勵各區(市)縣將符合標準的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居住建筑和交通、水利等工程設施等確定為歷史建筑。截至目前,成都市累計392處建(構)筑納入成都市歷史建筑保護名錄。
>>>部分歷史建筑介紹:
洛帶老街下場口門樓
洛帶老街下場口門樓位于今龍泉驛區洛帶老街下街場口。始建于清代,因損毀嚴重,2005年使用老磚和老木料依照原建筑式樣修復。
洛帶老街下場口門樓
洛帶老街下場口門樓現為龍泉驛區不可移動文物,目前作為洛帶古鎮景區入口標志使用。
洛帶老街下場口門樓面闊3間通長8.66米,進深4米,共兩層。一層為砌體結構,墻群部分為紅砂石條砌筑,墻群以上為青磚砌筑;二層為磚木結構,青磚墻體,木質樓面、欄桿及梁架;灰筒瓦歇山屋頂,灰塑屋脊和脊飾。
門樓現用作洛帶古鎮景區入口,一二層室內房間均閑置。2005年修復至今主體保存完整,筒瓦屋面及木構件無破損,石質基礎存在局部風化剝落,整體保存較為完好。
新華書店少年兒童讀物門市部舊址
新華書店少年兒童讀物門市部舊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汪家拐街道少城社區祠堂街12號,西距人民公園 50米。該建筑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墻體為紅磚墻體,門窗洞口處設置有混凝土過梁,地面為預制鋼筋混凝土板結構,梁架為三角木桁架,修繕中以鋼梁架加固,屋面為傳統懸山勾連搭造型。建筑面闊 3 間帶一檐廊共 10.9 米,進深 5 間共 21.7 米。現大部分墻體為紅磚墻體,建筑共三層,房屋建筑布局及主墻體保存原有風貌。在建筑物東側有進門巷道,該巷道與東側原聚興誠銀行祠堂街辦事處共用。
新華書店少年兒童讀物門市部舊址
新華書店少年兒童讀物門市部舊址修建于民國初期,為當時成都市新式旅館,之后開設書店,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祠堂街12號曾作為中共地下黨革命活動場所之一。新中國成立后,該建筑一直作為商、住兩用功能進行使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華書店曾在此開設少年兒童讀物門市部,后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改為主要發行四川版圖書的“川版圖書特約經銷部”。現房屋空置,2022年5月已按照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了修繕。該處建筑為青羊區不可移動文物,公布名稱為“祠堂街12號民居”。
原安仁中學圖書館
原安仁中學圖書館占地約335平方米,坐北朝南,為一層中西合璧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筑,小青瓦歇山屋面,青磚外墻,屋脊共三層,分別為紅、灰、黑三種顏色,脊飾造型精美,山花處開有窗洞,便于通風,建筑平面北凸南凹,沿中軸對稱,入口設門廊,門廊前端由兩根黑色的大柱支撐,使圖書館更為莊重大氣。圖書館目前仍在正常使用,整體保存狀態較好。
原安仁中學圖書館
安仁中學始建于1941年, 1944年12月建成, 由劉文彩等多位士紳出資修建, 學校建成時命名為私立文彩中學。1951年2月,改名為大邑縣中學, 1960年5月,又改名為四川省大邑縣安仁中學。現該校址為宏文學校。圖書館也是建校時修建,建成至今使用功能未曾改變。
石橋街道火神廟圍墻(殘段)
石橋街道火神廟圍墻(殘段)位于簡陽市石橋街道福建街358號,坐北朝南,修建于康熙年間。此段圍墻為火神廟北側圍墻,圍墻長53米,高5.59米,占地21平方米,基礎為紅砂石條石砌筑,墻體為青磚砌筑的空斗磚墻。
石橋街道火神廟圍墻(殘段)
現圍墻形制保存基本完整,下部為紅紗石條石,高1.3米左右,厚0.4米,表面有鏨路。空斗磚墻墻厚0.35米,砌筑方式為一斗一臥,墻面為清水磚墻。圍墻現存三處門洞,兩側門洞為半圓券,中門門洞為平券,中門門洞上石雕闌額圖案為雙龍戲珠,現已被水泥砂漿覆蓋。兩側門柱有石雕楹聯,字跡風化嚴重,門柱兩側還有磚雕圖案殘跡。中門門洞和西側門洞被封堵。
火神廟修建于康熙元年,此段圍墻為火神廟與城隍廟之間的隔墻,起防火、隔音的作用。清朝后期,火神廟功能弱化,1800年左右,火神廟內設立六省會所,以解決移民安置及協調六個會館的事務、解決各個會館彼此糾紛及其他問題。民國后期,六省會所的功能逐漸消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將房屋分與老百姓居住。后期房屋失火,建筑被拆除,僅存圍墻殘段。
龍泉山引水隧洞東風村出水口
龍泉山引水隧洞東風村出水口位于成都市東部新區高明鎮東風村,洞口為紅砂石砌筑,四柱三跨樣式,中間一跨為出水口,洞口上有“龍泉山隧洞”石刻牌匾,洞口兩側石柱上分別刻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字樣。隧洞建成至今已50余年,仍保存較好,且在正常使用。
龍泉山引水隧洞東風村出水口
龍泉山引水隧洞長6274米,寬3.6米,高4.2米。共含進、出水口各一處,斜井四處,斜井主要用于通風、運渣等,目前1#、3#斜井已廢棄封堵,僅剩2#、4#斜井。由于隧洞較長、洞口較多,本次只將造型更具時代特色且地理位置更優越的出水口劃入歷史建筑保護范圍之內。
龍泉山引水隧洞屬于“東灌”項目的一部分,于1970年8月動工,1972年4月隧洞全線貫通,1973年2月,隧道竣工通水,標志著第一階段工程引水總干渠、龍泉山隧洞、張家巖水庫和南、北干渠全部建成告一段落。第二階段,1972年冬至1974年春,修建灌區配套渠系;第三階段,1975年3月至1976年10月修建三岔水庫;第四階段,1977年8月至1980年10月修建石盤水庫(龍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