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此前幾年的“寒冬”,實體書店迎來了復蘇。
金融投資報記者走訪發現,在近期流量、銷售迅速增長同時,實體書店線下的經營重點已不單是“賣書”,還有休閑空間、餐飲生活、文創IP等相關服務。而隨著大眾社交、社會文化發展需求的提升,實體書店能否抓住機遇,把大眾注意力再次吸引到線下,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新零售專家鮑躍忠表示,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業態、不同的形式下,實體書店行業將誕生出更多不一樣的圖書零售新模式。
■ 本報記者 陳雨禾 實習生 鄭雯迪 文/圖
實體書店迎復蘇
“往年線下的情況有時候能用‘很差’形容,‘一天一杯咖啡’乃至‘零收入’的情況都不少見,去年還有一些線下活動因疫情被取消,那時候壓力真的很大。”一位獨立實體書店從業者阿俊向金融投資報記者回憶稱,而他所創立的一葦書坊于2019年10月底在成都誕生。
疫情三年,實體書店市場處于“寒冬”狀態。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的《全國實體書店經營情況調研報告(2022)》顯示,在全國994家受訪對象中,2022年上半年近一成實體書店完全沒有營收。“網紅”實體書店關店的也不在少數,如言幾又、光合作用書房、無錫惠山書局等的關店話題曾引發熱議。言幾又還數次因為“全國多地連續關店”“4年敗光2億”“退卡無門”“欠薪風波”等成為關注焦點;今年4月,還有消息顯示其新增3則被執行人信息,被強制執行6400萬余元。
“寒冬”總有盡頭。金融投資報記者走訪成都多家實體書店發現,這個春天里的行業“復蘇”,正在悄然發生。
位于成都的文軒BOOKS(招商店),作為疫情后開業的全國最大實體書店,擁有近萬平米的面積,儲存圖書10萬種、30萬冊。然而,如此大的空間,在周末依然被成都人完全“占領”,在書店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閱讀的身影,這樣的場景無疑給行業注射了一劑強心針。
記者在大型綜合類書店成都方所也看到類似景象,相比文軒的生活氣息,這里更時尚。據成都方所總經理周曉琴介紹,周末、節假日人流量增長較大,已基本恢復至2020年水平。
事實上,即便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北京開卷發布的《2022年全國新開書店大匯總》數據顯示,年內全國新開書店165家,遍布26個省份的62座城市,其中,成都新開書店數量位列榜首。其中,部分實體書店品牌的經營突破來自線上渠道。如實體書店開遍全國的上市公司新華文軒,其2022年年報顯示,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09.30億元,同比增長4.49%,歸母凈利潤13.97億元,同比增長6.95%,實現逆風翻盤。對于營收增長原因,公司重點提到“互聯網銷售”業務的貢獻,并表示在持續探索新技術下的經營模式,加強業務數字化升級,互聯網經營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主要電商平臺的圖書銷售均保持同行業前列。
發力差異化競爭
更多實體書店還是聚焦線下,在“賣書”之外,嘗試各種方式進行差異化競爭。
鮑躍忠表示,就目前的圖書零售市場而言,線上渠道已成為非常重要的銷售渠道。與此同時,線下書店也變成了一種多業態、多形式的零售形式,因為現在的讀者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同定位的書店也在探索不同的經營策略。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從休閑空間的打造,到餐飲生活的延伸,再到文創活動的運營等,都已成為實體書店與線上差異化競爭的重要途徑。
在一家大型綜合書店內,市民李女士在成都文軒店喝著咖啡和記者閑聊:“周末沒事就會來這里辦公或者讀書,太方便了,在店里不愁吃喝,完全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行業人士指出,位于線下的實體書店雖在“賣書”方面比不過線上,卻具有“看得見摸得著”這一不可替代的優勢,并且可以針對不一樣的顧客群體,近距離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
事實上,在部分小眾獨立書店看來,書以外的商品與服務,已成為十分重要的收入來源。
一家于2022年7月開業,名為野梨樹的書店,頻繁出現在成都獨立書店推薦名單上。野梨樹主理人朱彥表示:“在店內各種盈利渠道中,書的收入占比僅30%,其余部分基本靠酒與其他飲品完成。一般書店很少能開到20點以后,但我們同時售賣精釀,能在更晚時段收獲更多客流。”
此外,舉辦活動、構建社群也是書店引流的一大方式。記者發現,新書分享會、簽售會等,仍是大部分書店的保留項目;不同的是,每個書店會從各自的側重點出發進行差異化延伸。
一葦書坊阿俊稱,店內會定期舉行各種文化活動,涉及藝術、建筑、設計、歷史、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通過沙龍、讀書會等形式進行分享;方所則在近期瞄準科幻文學愛好者,圍繞相關主題推出了消失的69號、Bazinga書展等大型活動。
事實上,這些活動都不需要太復雜。在成都文軒店,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經常帶孩子參加文軒的魔方課程,因為“能學、能玩、能休息,大人小孩都開心!”
探索零售新模式
有觀點指出,疫情管控措施調整后,人們出行更加方便,這對線下圖書零售市場會帶來幫助。但從消費恢復狀況層面看,后續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尋找全新發展業態的實體書店品牌也在不斷增加。
以方所為例,據周曉琴介紹,未來其提倡的新書店經營理念是“方所+”模式,意味著品牌可以和任何其他業態結合。如2022年,方所集團和奈雪生活合作開出了全國首家方所臻選店暨深圳首店。加之方所成都店創立的初心不僅僅是一家書店,本就涵蓋圖書、美學生活、植物、咖啡、時尚、展覽與多元藝文活動,并嘗試構建中國獨一無二的新生活美學體系,提供城市文化公共空間的新可能。
綜合類書店尋求多元變化,本就多元的小眾獨立書店,則始終圍繞“書”不斷開拓新道路。
在野梨樹書店外,金融投資報記者從常客王女士口中得到了有意思的回答:“怎么會脫離書籍呢?在這個空間里的每一次談話交流,我都能在店里找到相應話題的書籍。”對此朱彥表示,書本的二維內容以三維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書本潛移默化地滲入到大眾的生活當中。
在此背景下,書店對業態的進一步恢復抱有更多期待。
“我們最近會重新調整書店布局,讓可容納的人數增加到40人左右。”阿俊對行業回暖充滿希望,“我們不是大型連鎖,即便大環境仍有不確定性,但作為一家小店受到的影響應該有限,真正要做的是強化自身吸引力,努力經營好客戶群體。”
鮑躍忠表示,未來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業態、不同的形式下,會誕生出更多不一樣的圖書零售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