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爭議:專業騎行道還是慢行系統

  4月13日下午,環城綠道管理方天府綠道集團發布通告,為了舉辦“天府綠道環城生態公園繞圈賽”的預熱活動,環城綠道部分路段將進行封控以保障活動順利進行,周六上午將全環封閉整個綠道進行賽事活動。平日里游客散步休閑騎行的環城綠道,名稱變成了“環城賽道”,接受上游新聞記者采訪的騎友們的一個共同個看法是環城綠道的用途并不明確:綠道到底是給專業騎行者設計的,還是老少閑宜、觀光客也能參與?

  對于綠道的設計目的,綠道集團相關負責人曾通過當地媒體表示,在綠道設計階段,“綠道就考慮了市民騎行、運動的需求,也為賽事舉辦提供了基礎。”

  上游新聞記者采訪中發現,成都環城綠道貫穿了成都繞城高速周邊錦城公園、桂溪生態公園、青龍湖公園等121座特色公園,是當地周末家庭出游的精選路線,這條綠道也舉行過多次自行車賽事,“賽道”也獲得了眾多專業選手的青睞,休閑客流與專業需求的沖突由此而來,周末發生“堵車”“撞車”也并不鮮見。

▲4月9日,事故發生后急救人員當場救援。圖片來源/上游新聞記者 胡磊 攝▲4月9日,事故發生后急救人員當場救援。圖片來源/上游新聞記者 胡磊 攝

  曾有媒體報道過一名7歲男孩使用滑板繞行總長100多公里的綠道,對這樣的行為張杰并不認同,他認為雖然綠道是一個全民健身場所,但實際上賽道級別的環城綠道并不適宜兒童玩耍,“未成年人本身在安全風險上就是需要接受監護的,大量未成年人上車道既增加了管理上的壓力,還增加了潛在的安全隱患,我都是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佩戴頭盔,不準越線,隨意掉頭等,也會一刻不離在身邊監護?!?/p>

  綠道除了自身定位的“迷失”之外,綠道上事故發生之后救援渠道不暢通也是群眾反映的主要問題之一,綠道上稀少的公共醫療設施或安全應急點是許多騎友反映的問題之一,“綠道有些路段根本沒法上車,醫護人員只能抬著擔架步行,如果有工作用的電動車接送還好,但電動車畢竟是少數,緊急醫療也不能僅僅依靠本來有其他工作的電動車來完成?!?/p>

  官方回應:防護裝備和安全意識都要有

  成都環城綠道4月9日致人死亡的車禍發生以后,負責環城綠道運營的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官方公眾號發布了緊急提醒,請游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成都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遵守騎行規則,自覺遵守交通法規,還特別提到環城生態公園目前仍在建設當中, 部分路段、橋梁、出入口會有臨時施工封閉的情況,“繞路騎行,切勿為了抄近道強行翻越或進入工地”。

  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4月9日的騎行事故尚未有明確的結論,相關各方會在事故完整調查結果公布后妥善處置,對于事故的具體情況也不方便做出更詳細的說明。該工作人員介紹,此次事故發生前,綠道公司在事發地附近以及整個綠道上,都張貼有提醒標識和警示標語,綠道公司還通過線上線下發過安全文明游園的倡議書,希望游客遵守公共秩序,不并行擋道,保持車距、注意騎行安全等,“游客應該提前規劃路線,不要把視角固定在我們的一級綠道上,游覽時間也最好能夠錯峰游覽,不要都在高峰期出游。”

  ▲高峰時期的成都環城綠道。圖片來源/上游新聞記者 胡磊 攝

  2022年10月,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母公司成都興城集團在網絡理政平臺的一份回復中表示,為了確保園區市民游客安全,該公司在一級道路兩側、彎道及陡坡等區域安裝有大量安全警示牌,“公司將協同相關上級單位制定天府綠道內部道路交通管理辦法?!?/p>

  資深騎友肖攀則呼吁,他在包括成都環城綠道在內的許多地方騎行時都發現,許多騎行者騎行時并未佩戴頭盔,而頭盔是騎行者最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有張我拍攝的綠道騎行照片中,一共有24位騎行者,僅有5人佩戴了頭盔。我騎車10年,身邊騎友每年有超過5人把頭盔摔壞,如果沒有頭盔,后果不敢想象?!?/p>

  另一位騎行經驗豐富的李澈也認同騎行者增加自我保護意識的提議,她認為普通騎行人對于安全風險的不重視還是和公眾對騎行運動缺乏了解有關,“畢竟騎車和騎行是有區別的,我們的戶外運動安全宣傳真的不夠,騎行佩戴頭盔、做好安全防范真的是上路騎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p>

  上游新聞記者詢問了每一個受訪騎行者是否還會在環城綠道上騎行,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對于這條“網紅賽道”受訪者表達最多的也是稱贊,受訪者張杰對記者說:“車道平整,周圍環境好,鍛煉的同時又能欣賞風景,避開不安全的坑就更好了。”

  上游新聞記者 胡磊 實習生 楊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