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位

  首次明確西部科學城先行啟動區范圍

  這份《意見》由十二部委和川渝兩省市聯合出臺。第一條開宗明義,西部科學城要“努力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縱深承載地、西部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引領示范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的開放新高地”。

  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王楠說,這“四個地”給了西部科學城極高的定位。

  建設西部科學城是黨中央作出的戰略部署。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部署,西部科學城隨之而生。2021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出臺,明確了“一城多園”的共建模式。

  在中科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張志強看來,西部科學城所在的成渝地區,具有地理區位優越、科技創新實力較強、產業基礎較好、創新環境優良等優勢,能夠更多更廣地集聚全國、全球創新要素,并且對外形成輻射帶動作用,其影響不僅輻射到中西部地區,還可以輻射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因此,《意見》中點明,建設西部科學城對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支撐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城多園”到底包含哪些區域,此前的公開文件中并未明確。

  這次《意見》指出,以西部(成都)科學城、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作為先行啟動區,首次明確了“一城多園”的先期建設范圍。

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 圖源:重慶兩江新區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 圖源:重慶兩江新區

  張志強分析,“2+2”的模式,從數量上看,四川和重慶是持平的;質量上來看,四地都極具高能級創新優勢。

  西部(成都)科學城聚集了國家級創新平臺93個,落地國、省級重大科學裝置6個;中國(綿陽)科技城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匯聚了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西部(重慶)科學城、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等核心承載區加快建設,集聚各類研發平臺964家,成為重慶市科技創新主引擎。

中國(綿陽)科技城。  綿陽市委宣傳部供圖中國(綿陽)科技城。  綿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此外,“先行啟動區”的設計,也為后續其他區域加快創新發展、加入西部科學城,為科學城逐步構建“核心帶動、多點支撐、整體協同”的發展態勢留下了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