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培哲
“上周月季花病害的數據今天晚上要發給我喲。”4月17日一早,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花卉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正在開會,分析二環高架上月季花的養護情況。
市民們在二環高架上看到的十余種月季花,是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從400余種月季花中層層優選出來的。不僅是月季,今年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還繼續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推廣“小報春”這一鄉土花卉品種。
花兒裝扮城市,城市為花兒品種研發提供試驗空間。少為人知的是,這樣的“雙向奔赴”關系,正在城市綠化領域發生。借助特色植物研究應用中心平臺,越來越多的院校、企業與城市綠化攜手,市民也將有機會看到更多品種、更多形式的城市花境。
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
野生花卉資源變身城市景觀亮點
2022年春天,天府廣場上20萬株花卉,引得路人紛紛拍照打卡。這些新展出的花卉,是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賈茵副教授團隊研究出的四川省鄉土特色花卉小報春的新品種。據介紹,今年1月,小報春已經作為時令花卉,在二環高架上的6座立交橋周邊與市民見面。
扮靚城市景觀背后,是該團隊與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合作,成功將十余年的科研成果“搬出”實驗室。
“小報春是我國西南地區特有的二年生鄉土草本花卉,但由于國內花卉產業起步晚、發展慢,過去這些美麗的花卉身處深山無人知,目前園林中應用的報春花幾乎被國外品種所壟斷。”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中心聯手四川農業大學,加強對鄉土野生報春花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工作,在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新品種上發力。
2020年冬天,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將小報春從四川農業大學實驗室移到了天府廣場東側綠地內進行試驗性栽植,并連續14周對小報春露地栽培植株的株高、冠幅、花葶數、花葶長、花量、花徑等觀賞指標進行測定,最終形成了一份《天府廣場小報春新品種地栽試驗分析報告》。
在此基礎上,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與四川農業大學2021年合作培育出小報春新品種“飛羽”,2021年合作培育出小報春新品種“瑞雪”,正在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申請植物新品種權;混播多個小報春新品種約12萬粒并進行雜交培育,編制了小報春栽培和育種技術規程,正在申請省級地方標準。
既要培育新品種,還要優化已有的品種。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與四川大學合作,圍繞成都市花、市樹開展植物氛圍研究。“芙蓉花花期短,同時具有喬木和灌木的特征,對于栽種的地方比較挑剔。”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產業發展科科長汪瑩介紹,中心與四川大學合作,根據不同類型的干道現狀特征,探索以木芙蓉、銀杏樹為核心的植物景觀優化策略與設計模式,幫助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