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問:
種了田,環城生態區就不好看了?
也有不少市民擔心種地會影響環城生態區的“顏值”。成都天府綠道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環城生態區的農業是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景觀農業,建成后的農業區既是田、也是景;既做農、也做旅。
在都市中發展農業,必然和農村農業有差別。
智慧農業是環城生態區農業的特點之一。成都天府綠道集團統籌規劃智慧農業市級一體化平臺建設,搭建平臺統一、數據互換、科研共推、技術共享的一體化體系,接入智慧蓉城“三級平臺、五級應用”,與智慧城市互融互通、高效運作,提高農業生產與城市治理效能。

成都天府綠道集團搭建了智慧全環管理系統,建設青龍湖全環智慧農業運營展示中心和15處農業“三區四情”監測點位,此外還建成田間監控設施100余套,并按50畝/盞的標準配套建設太陽能殺蟲燈。
科研也是特點。成都天府綠道集團與很多頂級的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就都市農業怎么做等問題展開深入交流,并把這些研究成果融入全環布局。
此外,成都天府綠道集團以天府田園農耕為文化核心,打造農民豐收節、農田藝術節、認種認養等特色農耕活動,營造情景體驗、科普教育和田園觀光等天府市民農場綜合展示區。營造特色農事體驗區、共享農莊等農業消費場景。

六問:
成都為什么要建環城生態區?
“環城生態區是城市的生態屏障。”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環城生態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20年前。
上世紀90年代末,成都中心城區快速向外擴張,雙流、龍泉驛、郫都(原郫縣)、新都、溫江等郊區新城則迅速向中心城區聚攏,城市空間格局呈現明顯的粘連趨勢。
為了防止城市的粘連擴張和無序發展。2004年,成都提出將繞城高速公路兩側500米及北湖、青龍、安靖等七大楔形片區作為中心城區的生態隔離區,這就是環城生態區的雛形。
2007年,成都獲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啟動了該區域內約35平方公里的土地整理和違建拆遷。
2013年,《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頒布施行,同步編制完成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2012-2020)》,明確通過推動建設用地減量,規劃形成由農用地和園林綠地構成的133.11平方公里生態空間。
2017年,成都市部署天府綠道建設工作,明確依托環城生態區建設錦城綠道,作為天府綠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起,成都修編了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理順了農業生產和生態修復的關系,持續推動生態空間內的建設用地減量,明確農田整治區規模恢復至2009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時10.10萬畝(67.33平方公里)的水平,生態修復區規模增加至9.87萬畝(65.78平方公里),整體保持133.11平方公里。
2022年元旦,環城生態區100公里環城綠道全線貫通。
(圖片提供:成都天府綠道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