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雷倢/文  華小峰 /攝影

  智能翻譯對講系統83種語言助力無礙交流、3D攝影真人手辦3秒成像鐫刻成都記憶、智能無人“深夜食堂”90秒呈上香濃大運咖啡、降溫冰背心帶來隨時隨地的冰爽體驗……7月5日,“大運村科技賦能體驗市民開放日”活動舉行,青少年志愿者、大學生、媒體記者等“市民體驗官”共同走進大運村,體驗大運村里的“科技狠活”。

  “科技賦能”是成都大運會的重要理念,科技元素已成特點亮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在大運村里,科技服務更是滲透到運動員的吃、住、行、娛等方方面面。

  

  2分鐘內 智能“廚師”端出美食

  體驗團首站來到了大運村歡迎中心,這里也是各國代表團成員抵達大運村、正式開啟大運村生活的第一站。

  磨粉、過濾、注水、沖泡、拉花……走進歡迎中心,就看到一個智能咖啡機正在制作咖啡。智能咖啡機中的2只“機械咖啡臂”靈活又穩重,短短90秒時間內,一杯自帶大運會限定拉花的咖啡便制作完畢,這吸引了體驗官們紛紛駐足品嘗。

  據悉,該咖啡機不僅可制作美式、拿鐵等多種口味的咖啡,還可自選冷熱,并對大運村內所有客群免費開放。

  不僅有智能咖啡機,大運村里還有智能小吃機。

  走進運動員餐廳,智能小吃機“大廚”正有條不紊地制作美食,不到2分鐘,一碗熱氣騰騰的新鮮米線出爐。

  “智能小吃機器菜品多樣,不僅有可愛的熊貓湯圓,還有擔擔面、冬陰功素粉、榨菜肉絲面、紅燒牛肉雞肉小餛飩。”產品負責人介紹,這款智能小吃機集全自動接單、烹飪、出餐、叫號等功能于一體,即便24小時無人值守,也能根據消費情況及時補充生產,并完成自動清洗、消毒及封裝程序,可隨時響應用餐需求。

  不久后,各國大學生運動員將齊聚大運村。屆時,村內如何做到無障礙交流?

  在大運會歡迎中心里,一個個小小的“黑盒子”整齊地擺在服務臺上。

  “這是大運村智能翻譯對講系統,搭載了新一代AI翻譯無障礙交流體系,采用神經網絡機器翻譯、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以及四麥克風陣列等多項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將為大運會期間全線提供83種語言在線互譯、文本轉換和語音合成服務。”該產品負責人介紹,除了在歡迎中心、注冊中心可“面對面”互譯,系統還將貫穿村內通訊網絡,不論身在何方,都可實現“線對線”的無礙交流,真正實現溝通無邊界。

  

  3秒鐘 “3D照相館”能拍800張照片

  在大運村科技服務工作站,體驗團成員的目光聚焦在一座“3D照相館”上。據悉這是一項全新的黑科技,它可在3秒鐘內拍攝800張全方位人物照片,再利用云端建模技術生成人物3D數字模型,并傳輸至全彩3D打印機,打印出高精度的人物形象手辦。不僅人物的動作、表情、著裝都極其逼真,就連頭發絲都清晰可見。

  “我們將邀請在大運會期間過生日的運動健兒前來拍攝,用3D打印制作一個mini的自己,并將成品作為生日禮物送出。”產品負責人話音剛落,青少年志愿者陳可藝便發出感嘆:“太棒了!這絕對是一份最有‘成都心意’的禮物。”

  在志愿者之家,參觀團成員化身“運動員”,體驗通過AI引擎+“鷹眼”精準識別運動過程,助力運動結果與分析的智慧體育AI互動空間。

  “此次大運會我們將AI機器視覺科技與運動訓練學科等進行跨界融合,打造互動式鍛煉及測試項目。”產品負責人說,“這AI教練,絕對專業的!”在配有智能教練系統的乒乓球臺上,體驗團成員之一、乒乓球愛好者王先生正接受了來自“AI教練”的訓練。

  “左腿彎曲偏少、肘關節偏后。”當王先生揮拍后,智能教練系統便馬上發出語音提示。

  據介紹,該智能教練系統是一款集動作診斷、實時訓練等多種功能為一體,適用于多種應用場景的人工智能系統,主要使用深度圖像,機器視覺和自研三維重建等技術,將采集到人體運動姿態進行加工、分析,并與專業運動員模型對比,最后將評測結果以報告或實時語音提示的方式反饋給學習者,幫助測試者自我了解、針對性鍛煉、科學提高。

  

  0.1秒內 自動駕駛巴士能做出反應

  “快看,路上這輛車,是自動駕駛的!”伴隨著一陣驚嘆,一輛正在完成接駁任務的蘑菇車聯自動駕駛巴士穩步而來。

  產品負責人介紹:“車輛擁有自主開發的汽車大腦,能夠安全高效地處理復雜的交通路況,并做出安全有效的駕駛動作。此外,汽車還配置了8顆固態激光雷達及多類型傳感器。雷達和傳感器就像是車的“眼睛”和“耳朵”,能夠感知周圍的交通狀況,感知范圍為200米。

  同時,車輛的“大腦”能夠短時間內處理傳感器傳送的大量交通數據,并進行分析和決策,在0.1秒內做出反應。

  大運村內東側設置了一處特別的大運村應急如廁保障空間,這里布局了多個“成都智造”智慧廁所。

  據介紹,應急如廁保障空間設有氣味檢測儀,可根據實時環境情況實現廁位自動實時打掃,恒溫凈味消毒。

  炎炎夏日,在戶外工作的大運會志愿者群體將如何應對嚴峻的天氣挑戰?在科技工作站內,體驗團成員們還體驗到了這樣一件“黑科技”產品——采用一種常用于航天領域的新型恒溫材料制成的降溫冰背心。

  穿上背心,記者感覺涼快了不少,仿佛背著一個行走的空調。

  據產品負責人介紹:“降溫冰背心具有調節劇烈溫差的功能,是通過自身相態轉換來進行吸熱或放熱,并根據環境溫度變化在服裝周圍形成溫度相對恒定的微氣候,實現溫度調節功能,從而達到制冷效果。”

  他告訴記者:“使用時只需要把‘內芯’提前半小時放入冰箱,就可以在30多攝氏度的戶外,持續提供2個小時的‘清涼’。”

  半天的體驗后,市民體驗官吳先生感嘆:“我感受最深的是,無論是參賽運動員、隨行工作人員,還是媒體嘉賓、志愿者,皆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