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成都大運會是黨的二十大后國內舉辦的首個世界級綜合體育賽事,也是中國西部地區首次承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大運會后,成都將如何加快賽事名城建設?

  7月29日,成都舉行“運動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新聞發布會。現場,成都市體育局副局長陳志介紹,成都發布的《成都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綱要》《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規劃》已經在謀劃大運會后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的發展路徑。

  具體來講,有三個階段性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賽事體系完備的世界賽事名城,每年舉辦國際級和國家級賽事50項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

  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世界體育名城,體育在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經濟生產力、市民健康力、社會親和力、文化傳播力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到2035年建成體育融入市民生活、運動成為城市高品質生活特質的世界生活名城,體育成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標志性事業,體育為城市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的全面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陳志說,成都計劃構筑世界賽事名城“兩都四中心一極”體系,即打造彰顯公園城市底色的健身活力之都,推動運動成為市民優雅時尚的生活方式、促進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轉化;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賽事之都,形成符合成都實際、凸顯成都特色、可持續的高質量賽事體系;建設輻射全球的體育創新資源配置中心,提高體育創新資源的配置能力;建設時尚魅力的體育消費中心,通過新業態新場景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設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戶外運動休閑中心,打造戶外休閑運動生活品牌;建設彰顯天府文化特質的體育文化交流中心,體育文化成為天府文化新時代表達的重要組成;打造開放協同的成都都市圈體育增長極,全面提升成都體育的區域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

  他透露,目前成都全力籌備2024年湯尤杯、2025年世界運動會,積極對接國際體育組織和全國單項體育協會,爭取引進更多賽事,舉辦ATP250成都公開賽、世界體育舞蹈節、鐵人三項世界杯、國際網聯世界巡回賽青少年年終總決賽、國際籃聯三對三世界巡回大師賽等國際賽事。舉辦成都馬拉松、綠道運動生活嘉年華、天府綠道國際自行車賽等自主品牌賽事,將重大體育活動同投資促進、品牌展演、文旅娛商消費、文化交流等一體謀劃、融合推動,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投資和消費增量,最大限度發揮體育賽事給城市帶來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