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融媒·川觀新聞記者 肖瑩佩 文/圖
8月4日,成都大運會賽事已過半,如何用好“大運遺產”備受關注。
大運遺產,是指成都大運會在申辦、承辦以及舉辦、賽后所留下來的有形和無形的成果。大運會給城市留下什么?又將帶來什么?當天舉辦的專場新聞發布會上,成都大運會執委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曹雪峰進行了介紹。
“成都大運會是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創辦以來首次對遺產工作進行全面規劃管理的一屆大運會,為此專門設立了成都大運會遺產規劃管理辦公室。”曹雪峰介紹,2019年10月《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遺產規劃》已編制完成,主要目標是通過舉辦成都大運會,努力創造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教育與青年七個方面29個領域的豐厚遺產,為城市的長遠發展留下寶貴的財富,長久惠及城市和廣大市民。
![](http://n.sinaimg.cn/sc/crawl/163/w550h413/20230804/5269-35a2cdc7fd1d0db3743939a486bb53d5.jpg)
發布會現場。
體育場館是大運會留給城市最為顯性的體育遺產。據悉,大運會總共49個場館中,13個新建場館均達到了綠色建筑的二星級標準。其余改造場館則大多數在高校,賽后將用于高校的體育事業發展,有效防止了閑置浪費。此外,場館的外觀設計和內部裝飾充分吸取了巴蜀文化,為成都增添了許多地標性建筑。近年來,成都推動大運場館“能賽盡賽、能開盡開”。在2022年面向社會免費或者低收費開放近8萬小時,服務市民群眾超過509萬人次,舉辦各級各類賽事約730項。
大運村是帶給城市尤為厚重的教育遺產。曹雪峰說,綜合考慮環境、距離、交通等因素,成都大運會運動員村選擇在成都大學建設。“這種‘村校合一、體教融合’的模式是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運動員村建設中的一個創新探索。”他說,大運村作為服務保障大運會的重要功能載體,賽時直接為110多個代表團提供住宿、餐飲、醫療、咨詢、會議、休閑和商業等服務。賽后大運村將全部移交成都大學,實現百分之百的可持續利用。
城市功能品質提升,也是一筆可感可及的顯性遺產。交通方面,成都推動城市東西主軸線、成洛簡快速路、成龍簡快速路和大運村至東安湖體育公園直連道路等交通樞紐和城市干道的建設,城市重大市政設施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品質方面,完成2000余個城市環境整治和品質提升項目,先后對十陵大運村片區、鳳凰山體育公園片區等15個片區實施了風貌的集中整治,市民身邊的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
此外,大運會帶動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和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給予城市惠及長遠的發展遺產。看賽事,成都抓住大運機遇,先后成功申辦了2024年湯尤杯、2025年世運會等國際頂級的體育賽事,成功舉辦了2022年世乒賽、2022年全國體操冠軍賽、2023年中國成都?天府綠道國際自行車賽等賽事,全力助推成都蓉城足球隊重返中超賽場。看產業,近三年來,成都累計簽約重大體育產業項目115個,簽約金額超過870億元。2022年成都市體育消費的總規模提升至578.6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44.5%,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2022年全市體育產業的總產值達到了1005億元,增加值達到385億元,相比2018年分別增長了59%和79%。同時,還吸引大運會贊助企業安恒、滴滴、科大訊飛等落戶成都創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