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澤文 攝影報道
8月4日晚8點30分,成都大運會大運村里,“低碳魔方”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手持“廢品”在這里排起長隊等待回收。
“這很環保,而且我可以把兌換的物品送給我的朋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菲律賓田徑運動員萊卡說。
“低碳魔方”是本屆大運會專門設立的環保裝置。魔方約一人高,機體正中間是廢品掃描放置區。賽事期間,運動員們可將礦泉水瓶、紙杯、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品放置上去,魔方自動對其進行掃描,同時“吐出”積分小票。運動員憑借小票即可兌換大運會紀念品。
運動員們正排隊送回礦泉水瓶等廢品
“最受歡迎的是環保T恤,到晚上幾乎就沒貨了,許多運動員都囤著積分等著第二天來換取。”萊卡就打算第二天一大早來換T恤。“跟我的朋友說好了帶T恤回去,沒想到來晚沒貨了,明天我再來。”她說,選擇T恤是因為上面的文字很有趣。“‘雄起’,T恤上這兩個字很有意思,很適合我們。”
萊卡認為這些小禮品是自己通過環保舉動換來的,這樣的低碳環保行為很值得推廣。“我希望能和朋友們一起穿著這樣的T恤到全球更多地方去。”她說。
運動員們正排隊送回礦泉水瓶等廢品
綠色理念,融入到了本屆大運會很多地方。
成都市雙流區的網球比賽場館,就用發電玻璃為路標供電。這些被稱為碲化鎘發電玻璃的產品,由成都本土企業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制造。公司總經理潘錦功介紹 ,這種發電方式能從源頭減少建筑的碳排放。
“目前,成都碲化鎘發電玻璃年產能已達100兆瓦,年均發電量超過1.1億度,減排二氧化碳近12萬噸。”他介紹。
其他場館也正通過各式各樣的方法實現節能減排,比如:簡陽市的跳水、柔道比賽場館采用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對空調、電梯實施分區計量、分區控制,可最高節省25%能源。
在大運村,小巧的電動擺渡車是運動員們日常出行的工具。“我每天都要乘坐它,去往大運村的各個地方,很方便。”拉脫維亞運動員里卡茲說。
成都大運會執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大運會期間,成都共有1340輛新能源大巴、1000余輛新能源小型車服務于大運會交通。
此外,根據《“服務綠色大運”戰略合作協議》,成都大運會開閉幕式、主媒體中心、大運村、競賽場館等賽時常規電力,均為水、風、光等綠電,讓大運會的“綠度”進一步提升。
該負責人介紹,經初步核算,成都大運會在全面落實源頭減排措施后,將減少碳排放約2.6萬噸。
本屆大運會以“綠色、智慧、活力、共享”為辦賽理念,“綠色、節儉、必須”為辦賽原則。“希望通過大運會,把這里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理念,傳播到更廣的地方去。”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