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秋收季。
近段時間,經過成都環城生態區農業區的市民會發現,收割機正開足馬力熱火朝天地忙碌著,田中稻谷、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迎風搖曳,儼然一幅稻谷飄香的豐收景象。
9月5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天府綠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獲悉,環城生態區的玉米、大豆、高粱、水稻等糧油作物陸續迎來豐收,已于8月中旬開啟了今年的秋收。

秋收面積6萬余畝
預計十月中上旬完成
對于成都天府綠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唐良見來說,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他需要和專家到地里一起查看作物成熟情況,預估采收時間,對接采收的機械和運輸的機械,和農產品收購單位確定好農作物現場驗收流程。此外,他還需要組織技術專家,過控單位現場一起監督采收過程,對產品數量和質量進行把控。
唐良見告訴記者,為確保糧食安全,公司多措并舉全力抗旱抗澇,加大農作物長勢巡查,結合環城生態區耕地地力條件、灌溉設施設備、草蟲草患情況,因地制宜做好土壤追肥、抗旱排澇、除草除蟲等應急舉措,最大限度保穩產、促豐收。
“目前主要在收割玉米、高粱,接下來還將陸續收割水稻、大豆等作物,預計在十月中上旬完成收割。”唐良見說,“此次秋收面積在6萬余畝,目前已經收了將近5000畝。”
秋收完成后,就將進行新一輪的播種。兩季輪作之間,土地整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在進場之前,我們就已經進行了土地整理工作。由于部分地塊土壤質量較差,此前有雜草叢生、亂石堆積的狀況,我們在進場時就對項目地形地勢、水文水利、土壤條件、周邊產業發展現狀等進行了充分調研,科學制定實施方案,恢復農田肌理,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種植安全。”
唐良見告訴記者,新一輪播種前還會再次進行土地整理工作,“通過施用有機肥、生物菌劑、礦物肥等方式進行土壤改良,水稻、玉米收完后,還會進行秸稈還田,進一步增加土地肥力。”
下田體驗秋收打稻
市民可深度參與體驗農耕文化
環城生態區的農業不僅僅是大田種植,更是高附加值的都市農業、現代農業、景觀農業。以鳳求凰園區為例,鳳求凰園區的南面主要為都市現代農業“良田”示范區,建成以天府農耕為底色、以“四季谷香,筑夢田園”為特色的農業主題教育示范區;而北面則是中式古典婚慶主題園區,不僅種植了櫻花、石榴、芙蓉等植物,還提供商業服務、體育設施等,南北“琴瑟和鳴”。

“在景觀農業的打造方面,我們通過結合各田塊的地形地貌來安排合理的農作物,多層次打造農田景觀。”唐良見以田埂舉例,“我們在耕地中預留了生態暫棲場所,輔以格桑花、波斯菊、向日葵、三葉草組成農田生態緩沖帶。這樣在開展農業種植的同時,可避免有害生物侵害農作物,推動農藥減量化發展,促進生物多樣性提升,有效恢復農田生態環境。”
環城生態區還是學生研學、農事體驗的承載地。據了解,環城生態區將構建“農業+商貿”“農業+文創”“農業+旅游”“農業+科普”等多種融合新模式,有機植入新經濟新業態,營造鄉村宜居宜游、宜娛宜宿的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新經濟消費場景。“我們將組織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豐收節、農事體驗、認種認養等一系列活動,讓市民能就近深度參與體驗農耕文化。 ”唐良見說。“目前,我們結合中國農民豐收節正在策劃豐收體驗等活動,屆時大家可以來到環城生態區下田體驗秋收打稻。”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