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杰
一分鐘,全球高端柔性顯示屏在成都可生產110片;一分鐘,有大約1.7萬塊集成電路在成都誕生。在成都的智能化工廠里,“成都制造”在每一分鐘里,都在為世界傳遞“中國力量”。蓬勃激昂的制造業生命力源泉,來自于科技創新能力。它是城市保持繁榮的關鍵所在,更是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核引擎。
9月19日,2023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以下簡稱2023創交會)拉開大幕,設置“1+4+N”活動框架,即一場開幕式、四大主體版塊、N條重點產業鏈活動,通過“會+展+賽+交易”多種形式,展現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成都探索,凝聚全球創新力量,共創新發展、共謀新圖景。
“黑科技”點燃創新成果展示窗口
創交會此前在成都累計總交易額近1800億元
創交會,是成都在創新創業領域唯一的重大活動,更是成都展示創新環境和創業成果的重要窗口。邁入創交會第九個年頭,“黑科技”的展示依然是今年盛會的精彩環節。
華為帶著全鏈條的智能終端產品來到創交會,全方位展示未來生活智能場景,火爆全網的Mate60系列手機只是其中之一。成都中建材將攜全球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技術亮相。這種“神奇”的發電玻璃已經應用于機場、廠房、酒店等建筑,并為成都大運會場館提供清潔電能。來自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的8K攝像機分辨率是人眼能夠識別的4.3倍,如今這項“超級視力”與5G、AI、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已應用于工業檢測、安全監測、自然災害防控等領域。華西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的智能3D醫療高速打印系統實現多項核心技術突破,可以邊3D打印、邊快速固化,效率超過傳統3D打印技術的20倍。
齊碳科技的國內首款商業化納米孔基因測序儀能“讀取生命密碼”,在無創產前篩查、遺傳病診斷等醫療衛生領域廣泛應用,同時也成為農業養殖、司法刑偵、公共安全乃至太空探索的“神兵利器”。
星聯芯通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衛星物聯網地面通信模組,打破傳統“海外制造”產業供應鏈格局,將“中國造”的聲音傳播向浩瀚星空。航空工業成飛則以航空整機和民用大飛機項目的超強“號召力”,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的上百個“小伙伴”在蓉集結。
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周成介紹,2015年以來,成都市已成功舉辦八屆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共50余個國家、70余名院士、3300余家企業、52萬余名觀眾參加大會,簽約重大項目230余個,發布城市機會清單3200余條,崗位需求35000余個,累計總交易額近1800億元。數據是成都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的映照。
周成表示,聚焦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成都就是將創交會作為城市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引擎,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成都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互動交融,開辟城市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城市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促成更多科技成果轉化
是創交會的精髓
封面新聞記者觀察到,在本屆創交會上,多場專場對接活動,將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耦合。以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為例,邀請人工智能領域產學研相關專家大咖進行主題演講,探討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創新發展路徑與成果轉化落地方式,強化科技創新對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支撐引領作用。同時,發布人工智能產業鏈相關技術創新成果和產業機會清單,多維度釋放機會,打通創新鏈全流程的“雙向鏈接快車道”。
成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的內涵是搭建精準對接的平臺,為成都市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金融機構等提供交流合作、經驗分享、供需對接的良好契機,活動結束后,我們將緊密跟蹤重點項目、重點企業與技術創新成果,進一步梳理技術需求、成果供給清單,向相關產業園區、鏈主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校院所等精準推送。”數據顯示,成都人工智能產業布局較早,產業規模發展持續壯大。2022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616億元,位列全國第7,產業增速位居全國第1,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6。今年上半年產業規模達424億元,同比增長36.9%。
有最新科技成果的展示,更有精準對接的平臺,從理論到實踐,這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渠道和精髓所在。今年上半年,成都已累計舉辦清華大學、中核集團等成果對接專場活動150場,發布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科技成果1200余項,并成功引進頂尖科技創新團隊61個,招引北京大學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術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32個。
創新之道 唯在得人
成都靠什么吸引到622.32萬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則是第一資源。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核”之一、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成都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探索中走在前列。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從出臺人才新政“1.0”“2.0”再到“3.0”版,成都實現從“拼政策給優惠”到“搭平臺給機會”再到“優平臺營生態”的跨越式轉變。截至目前,成都人才總量達622.32萬人、居全國第4位。
在成都大運會上,“蓉寶”機器人,不僅外表萌萌噠,還身兼應急、問詢、翻譯、引領等身份,可謂“科技+顏值”的典型代表。“蓉寶”機器人的幕后離不開一支由全球科技人才組成的技術研發團隊。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睿睿、CTO羅振軍都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機器人學博士,核心團隊中近50%為博士及博士后,“海歸”人才占比超20%。先后為多個頭部企業提供智慧城市各領域整體解決方案。
早在2017年,張睿睿就應導師邀約回國參加全國創新創業大賽(深創賽)并獲得總冠軍,在國內機器人行業初顯風采。在這期間,他也感受到祖國對于高層次人才、新技術的巨大需求,以及為人才、技術提供大量的場景和機會,決定回國創業,2018年創立了成都睿樂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張睿睿分享,他是成都市級人才計劃入選者、成都市大數據領軍人才、四川天府新區“天府英才”計劃認定的人才,企業獲得了持續且數額可觀的研發資金支持,自己也拿到了落地安家費。
封面新聞記者觀察到,在最新公布的《成都市人才分類目錄》中,則明確成都人才禮遇和支持參照標準,將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納入支持范圍,全面釋放城市機遇。
“一攬子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引育政策的出臺,我們是想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引進高端科技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人才引育‘賽道’上跑出‘加速度’。”成都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成都市委人才辦專職副主任陽夷表示,成都將圍繞集聚科技領軍人才,大力實施“蓉漂計劃”“蓉城英才計劃”“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給予個人最高300萬元、團隊最高1000萬元資助。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引育,成都出臺博士和博士后支持政策,給予博士后最高76萬元資助,建強博士后“兩站一基地”,對新設站點給予20萬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