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幻館 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組委會供圖
川觀新聞記者 蒲南溪
在成都方言里,“說科幻”是常見詞組,與“說聊齋”是近義詞,通常表示不著邊際、不合常理。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將正式開幕。未來五天,亞洲首位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成都市科幻協會會長姚海軍,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視覺特效藝術家和電影企業家理查德·泰勒,《流浪地球》主創郭帆、吳京……還有來自全世界熱愛科幻的幻迷們,都將在成都共享盛會。
當他們聚在一起,“說科幻”有了新的內涵——對未知世界天馬行空的幻想、對科學技術的反思、對人類命運的思考,“科幻”從一個小眾愛好群體逐漸“破圈”,同時在全世界范圍內成為跨多行業“發展”的新興事業,讓更多人產生“共識”相互連接。作為第一個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的中國城市,成都是名副其實的“科幻之都”。在科幻之都“說科幻” ,大家在說什么?
說“破圈” 三體背后的“漣漪”
2015年8月23日,地球之外35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內,宇航員凱爾·林格倫通過視頻連線向全球宣布,劉慈欣的《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
透過這一相當“科幻”的頒獎方式,中國科幻第一次有了世界名聲。同時,更多的中國人也知道了劉慈欣——亞洲第一位獲得世界科幻最高榮譽的作者。
這是一次中國科幻的雙向“破圈”。
《科幻世界》蒲南溪 攝
而這一“破圈”背后,一部成都本土科幻雜志《科幻世界》在堅持耕耘。早在2000年,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就首次刊登在《科幻世界》。而他所發表的大部分作品幾乎都是通過《科幻世界》雜志發表的。
自1979年在人民南路創刊,《科幻世界》已經走過44年,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科幻雜志,曾有40萬冊發行量。老一輩“中國科幻四大天王”,鄭文光、葉永烈、童恩正、劉興詩與之交集頗深;新一代“四大天王”劉慈欣、韓松、王晉康、何夕的創作之路從此起步。由它保存的“火種”——一批批優秀科幻作家,以及由它激起的“漣漪”——一代代科幻愛好者,也讓成都由“中國地理上的洼地”,成為“中國科幻的高地”。
《三體》作者劉慈欣 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組委會供圖
在《科幻世界》的堅守和影響下,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科幻“銀河獎”“星云獎”“未來科幻大師獎”等,陸續在成都誕生。
奔赴總是雙向的。
成都愈發濃郁的科幻氛圍,也吸引著更多的科幻人才。在成都,有十多所高校成立了科幻協會,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還成立了科幻相關研究院(所),開展相關理論方面的研究。“做科幻研究,成都最合適。”四川大學文新學院中國科幻研究院副研究員姜振宇是國內首位科幻方向博士生,他是浙江人,在杭州、北京讀書后,最終選擇了成都。
在本屆大會期間,200多場科幻主題沙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科幻世界雜志社承辦,還有數場沙龍以《三體》的國際出版傳播、粉絲為主題,“破圈”的漣漪仍然不斷擴散,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說“發展” 如何讓科幻產業越來越“值錢”?
20年前,中國科幻基石叢書正式啟動。這一系列叢書星光熠熠,包括《三體》三部曲在內的”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作品均在列。
但是,在叢書前言,主編姚海軍對彼時中國科幻產業現狀頗為憂慮,“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美國科幻從期刊到圖書到影視再到游戲和玩具,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動力十足。”而當時的中國科幻,沒有得到更多開發與投資。
20年后,破解姚海軍的憂慮,有了一絲曙光。由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到了877.5億元——中國的科幻產業更值錢了。
在科幻產業鏈條中,科幻文學不再孤單,科幻影視作品、科幻游戲、科幻主題公園、科幻衍生品等不斷出現。在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巖看來,八百多億元不算一個很大的盤子,但卻是一個很樂觀的產業,因為“增長速度快,平均一年就會增長一百多億,哪怕是中間幾年有著疫情沖擊等不利因素”。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吉祥物科夢 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組委會供圖
在成都,科幻產業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本土團隊參與或主創了多個“明星”科幻項目,成都高新區的MORE VFX承接了《流浪地球》中800多個特效鏡頭,《哪吒之魔童降世》主創團隊全部成長于成都。今年5月,2023成都科幻中心產業大會召開,現場發布了首批27項機會清單,涵蓋科幻主題場景、科幻主題活動、科幻空間載體、科幻影視文創、科幻裝備智造5大領域——成都向更多的科幻產業項目拋出橄欖枝。
這次大會,國內外的科幻科技企業紛紛前來,接下這一發展的橄欖枝,包括制作科幻電影《魔戒》三部曲的維塔工作室,全方位提供《三體》IP內容產品和消費品的三體宇宙,科幻內容創作平臺未來事務管理局,專注科幻衍生產品的賽凡科幻空間,華為、騰訊、商湯等企業。他們將討論科幻產業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共同創造更多價值。
說“共識” 從全民科普到人類命運
截至目前,《三體》已經翻譯成31國語言,實體書在全世界售賣近3000萬冊。而它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幻迷,是因為其中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對科技發展的反思,這些構成了“共識”的土壤。在此“土壤”中,世界科幻大會已經舉辦到第81屆,因全世界科幻迷的熱愛延續至今。
這種共識與熱愛,也將因這一次的成都世界科幻大會,持續擴展其影響的邊界。
9月,2023年成都市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科幻季活動正式啟動。5000余場科普活動將在成都的各個區市縣陸續舉行:彭州市展示出最新的航模拼裝、3D打印;都江堰市推動“科普進校園”,讓孩子們零距離觸摸認識恐龍化石、宇航員服;大邑縣推出“鄉村蝶變的科技密碼”科技創新成果展……
科幻科普帶來的科學啟蒙,將激發青少年無限的創造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認為,科幻是啟發和吸引青少年熱愛科學、了解科學的一種最有魅力的形式,它將在孩子心中埋下創新的種子,驅動其成為未來世界的建設者和科技創新的踐行者。
“成都舉辦世界科幻大會,對于成都的青少年們來說,科幻就在我家門口。”姜振宇說,科幻館的修建與保留不僅讓青少年能近距離感知,老百姓也會覺得科幻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東西。
事實上,科幻天然地擁有一種“全人類語境”。科學無國界,相伴而生的科幻創作與科學啟蒙與技術發展同頻共振,甚至是科學技術的“先知”。
任何時期,科幻關注的都是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未來。“因為科幻其實是科學立場,它將人類作為一個族群來看待共同的命運”,姜振宇說,也正因如此,科幻不是任何人的專利,誰都有資格來討論這件事。
吳巖介紹,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至少有200篇以上的科幻作品被輸出到海外。這意味著,面對人類未來命運的走向,中國科幻所傳遞的價值觀、世界觀,越來越多地被世界各地的受眾所看到,從而影響更多人、啟發更多人。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即將開幕,中西方科幻迷將在互動中,達成新的“共識”。大會聯合主席本·亞洛說,通過這次大會,一方面,西方讀者有機會看見中國龐大的科幻市場和粉絲群體,吸收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國科幻迷能借此機會與全球各地的科幻迷增進交流。他還表示,希望參加此次大會的幻迷將世界科幻大會帶到全球各地,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