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肖姍姍 主辦方供圖
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終于來了!這是世界科幻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兩位榮譽主賓——劉慈欣與羅伯特·索耶領銜,與近百位國內外著名科幻作家、國內少兒科幻作家,譯者、畫手齊聚簽售活動,與全球幻迷面對面。
劉慈欣,曾以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幻作家。近年來,中國國內掀起了科幻熱,文學及影視作品不斷涌現。
18日上午,劉慈欣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一個半小時,我們與劉慈欣談了談科幻、《三體》、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和人類未來。
科幻大會來到成都順理成章
讓我們有更多面向未來的思考
記者:成都被稱為中國科幻之都,您認為本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召開的意義是什么?
劉慈欣:中國科幻文學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取得快速發展,由一個邊緣存在發展到現在有著大量的受眾,成為受到關注的文學題材,而且現在中國科幻走出中國的范圍,包括英語世界,也包括日本,擁有了很多讀者,這也是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召開的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吧。這次世界科幻大會的意義,我認為它和以往世界科幻大會的意義一樣,讓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人們,包括科幻讀者和作家,能夠充分交流、融合碰撞,融合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世界科幻文學現在面臨著深刻變化的節點上,能夠對科幻文學未來的發展作出深刻的探討和規劃,也讓我們這樣一個壯麗的科幻文化能夠在未來有著更好的發展。
記者:您覺得科幻大會來到成都將為這座城市留下一些什么?
劉慈欣:成都很早就與科幻聯系在一起,在很多年前,中國的科幻很大一部分的作者、作品都是從成都走向全國的。成都在1997年就辦過一次國際性科幻會議,現在世界規模最大的世界科幻大會來到成都,我認為這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它可以讓中國的科幻作家、讀者、業內人士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幻人有更多的交流。科幻文學現在已經發生了很深刻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這次會議更多探討科幻文學的變化,以及讓它在未來,讓以科技和想象力為基礎的這種文化在未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記者: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共生紀元,在交流融合、跨界融合的過程中,您認為未來中國科幻發展的機遇在哪里?
劉慈欣:我認為中國科幻未來發展的機遇并不取決于科幻本身,也不取決于科幻作家、出版人、出版方,中國科幻發展的最大機遇就是中國發展的本身,就是當中國能夠在現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快速發展的話,更進一步用快速的發展使這個國度充滿未來感,使它的未來更吸引人的話,那就是科幻發展所能夠得到的最大的一個支持和支撐。
記者:作為一個科幻作家經常會暢想未來,對于這次的世界科幻大會來說,它對中國乃至于對世界,今后會有著怎樣的影響?
劉慈欣:科幻這樣一個文學題材,它有最特殊的一點,它和別的文學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呢?不像別的文學題材,人們分國家、種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當然科幻也有這些因素,但是總的來說在科幻小說里,人類它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這是科幻小說里人類的一個形象,這也是從它的視角上決定了這一點。因為科幻小說中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我們都是一個整體,都生活在這個塵埃上。所以說科幻文學是最能夠引起不同文化、不同種族、國家的人們共鳴的一種題材,因為它里邊所描寫的夢想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描寫的噩夢、危機也是我們要共同面對的噩夢和危機,所以它確實是一個連接起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一個橋梁。我想科幻大會也是科幻文學把全人類作為一體化視角的體現。在科幻大會中,像羅伯特·索耶先生所說的,來自世界不同國家、文化、信仰的人們,能在科幻這個背景,在科幻這個大背景上,在面向未來、面向宇宙的視角上能夠充分地交流、融合,讓我們這個世界有更多面向未來的思考。
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直快速發展
中國科幻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記者:在科技正在不斷沖擊大家認知的時代,現在的人們和讀者是否更需要科幻小說?
劉慈欣:我們時代肯定需要科幻小說,因為我們的時代本身就是在被科技快速改變的,科技滲透到我們的方方面面,科技和想象力這兩個結合起來,就能夠為我們描述出一種未來的圖景,以及能夠讓我們到達我們到達不了的那些遙遠的宇宙空間。這兩個文學因素,在現在這種時代,快速變化、充滿未來感的時代,我認為是尤其重要的。就像一位歷史學家說過的,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創建文明、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能用想象力創造出我們現實中所沒有的世界,科幻小說正是這樣一種文學題材,所以我認為這個時代很需要科幻小說。
記者:您曾在一次對談中提到中國科幻真的要突破還是要在創作的方向上發生一些改變,進行一些努力,而這些東西是雨果獎提供不了的,這里的創作方向上所需要作出的改變和努力,想請您展開解釋一下。
劉慈欣:科幻小說在中國并不是非要有一個統一的方向,這是一個文學題材最忌諱的一點。不要非歸到一個旗幟之下有一個統一的方向,我覺得中國科幻發展最良性的情況應該是百花齊放,有眾多的風格,眾多的題材有一些方向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我認為目前中國的科幻也正在朝著這個比較良好的方向去發展,至于你說中國科幻有一個統一的發展方向,我認為至少目前沒有看出有這種跡象,目前中國科幻的特點還是處于風格很多樣化的情況。
記者:今年的雨果獎長篇提名里并沒有中國的小說,有人說,中國的科幻巨匠除了劉慈欣之外就后繼無人,您怎么看中國科幻產業現在的現狀?未來我們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
劉慈欣:整體的中國科幻分的不止是一個部分,科幻文學是一個部分,我不認為中國的科幻文學現在進入黃金時代。雖然現在中國科幻很受注意,已經從很邊緣化的存在走到一個聚光燈之下,以前這么多的媒體集中采訪科幻那是不可想象的。但即便如此,中國整體的科幻創作還處于一個有待發展的階段,我們真正的科幻讀者,他的數量,還有科幻作家的數量,其實還是比較小的,特別是我們也缺少那種有影響力的作家和作品,這是科幻文學的狀況,它還是有待發展的。另一個大的領域,就是科幻影視領域,這個領域比科幻文學的發展快得多,它的前景要明朗得多,我認為中國的科幻影視它面對著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有著很光明的發展前景。在未來的幾年,很可能中國的科幻影視會崛起為一個,不止是在國內,而且在世界上也會受到注意的一個文化現象,我認為這也是大時代所推動的。
記者:在您看來從現在到下一個科幻的黃金時代,還有多遠呢?
劉慈欣:這個不好說,科幻依賴的因素是什么呢?并不是說政府的支持也好,出版社的努力也好,作家的努力也好,其實真正推動科幻發展最深層次的原因,它是被時代所推動的。當時代到那個地方的時候,科幻它自然會繁榮起來,你想不讓它繁榮也不太可能。我其實認識很多比較小的國家的科幻作家,比如埃及、越南這些第三世界國家,他們寫的都很好,但是真正的要是被人們所熟知,還得在英語世界去發表,就是說科幻只在那些快速發展的國家、地區才能夠取得發展。科幻黃金時代什么時候到來?我覺得當你看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直在快速發展的話,當它發展最快的時候,也就是中國科幻黃金時代到來的時候。
期待影視改編
帶來超越原著的幻想
記者:開幕式表演的《深AI你》是國內第一部原創舞劇,您認為將科幻和舞劇結合的文藝表現形式如何,這樣的形式能否激起大家對文藝和科幻更深層次的熱愛和思考?
劉慈欣:我認為科幻小說只是一個科幻文學、科幻文化的眾多載體之一,其實在我的想象中,在我的想法里,科幻文化可能更適宜用那些畫面、影像的東西來表現,文字的表現力相對這些表現方式顯得有一些軟弱無力,所以我覺得您說能把科幻改編成舞劇,我認為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也期待看到這個節目。
記者:權游的主創考慮會把《三體》作為明年和未來最大的宏篇巨作,您有做大的參與度,您對它有什么期待?
劉慈欣:據我所知網飛的《三體》改編已經開始進行后期制作了,如果可能的話,可能明年或者是更晚的時間就能看到。《三體》在中國被改編成電視劇,第一部也取得了成功,我希望網飛拍的《三體》能以他們自己的視角進行他們自己的再創作,能夠表現出比原著更為豐富多彩、更為廣闊的這種科幻想象的畫面。
記者:《流浪地球》《三體》電視劇,還有即將上映的《球狀閃電》,背后都有非常龐大的科學家的顧問團隊,請問您作為原著作者,看到這么多真實科學家參與到科幻影視的開發創作過程中,您是怎樣的感受和評價?
劉慈欣:我當然很激動了,在我們科幻小說中,科學家群體是一個很讓我們敬仰的群體,他能夠參與到我自己作品改編的電影中,我當然是很興奮、很感動的,而且他們對這些電影的制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說它讓電影中的科學元素顯得更扎實、更厚重,這也是以后這種類型科幻電影制作過程中必不可少之的。我們這次科幻大會也有一些科學家來參加,航天部門、其他部門的也會有,希望他們也能和科幻人有充分的交流。
面對挑戰 永遠熱愛
年輕人要看到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
記者:您說過科學帶來的神奇感是科幻誕生的肥沃土壤,但是時間變化太快,剛寫的時候覺得很震撼的東西不久后就會平淡無奇,請問這是您當前寫作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嗎?你有嘗試哪些應對的方法?
劉慈欣:這是我面對的挑戰之一,我上一部作品出版以后,我一直在努力寫作,但是那些作品開始寫的時候感覺很震撼,寫到一半的時候時代就已經追上來了,自己都覺得它很無聊了,就又重新開始去寫,時間也就這么浪費過去了。現在確實是這樣,科幻不管它現在變成什么樣子,它最初誕生是建立在科學那種神奇感之上的,這種神奇感對科幻小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現在科學技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就失去了這種神奇感,至少對傳統類型的科幻小說打擊很大。但現在的科幻小說作家們,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都在努力用更多的表現手法,用更多的文學手法、用更多的角度來創作科幻。希望讓它能夠恢復它的活力,但是坦率地說,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效果并不是很好的。至于你問到說我有什么辦法去應對現在科技的發展,對科幻小說帶來的挑戰,我只能實話實說,我真的沒有辦法,我想不出有什么辦法來。因為科幻文學發展到現在,它已經需要有一些重大的變革才能恢復它自己的活力,至于這種變革是什么樣的,我覺得可能只能等時代來回答,我真的不知道。
記者:您覺得科幻對青少年的想象力的激發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如果我們未來想培養更多的科幻人才,對于青少年這塊我們應該怎么做?
劉慈欣:具體還是我剛才那樣說的,科幻人才的培養實際是被大時代催生的,并不是我們有意去培養這種人才,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在這方面做很多的事情。科幻小說本身是一個具有強烈創新色彩的文學題材,它能夠激發青少年的想象力,開拓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對這種未知的世界、對科學產生興趣,這個作用做到的話,我認為青少年中間就會涌現出很多的科幻文學的人才。
記者:對年輕人投入科幻創作您有什么樣的建議?
劉慈欣:對年輕科幻作家的建議很簡單,有兩點。第一,科幻創作的能力是在科幻之外的,它要求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局限于生活的一畝三分地之中,每天去關注周圍的這些生活的有限環境,而要把這個目光放得遠大一些,要看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遠的空間、更遠的時間,這個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特別是當我們走出學校,成年以后,我們會面對生活方方面面的壓力,漸漸地很難再把目光從生活的這種一畝三分地和所處的環境中抽離出來。這是我第一個建議,就是讓我們把自己的眼光,躍出我們生活的這種有限的范圍,看到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第二個建議很簡單,也很現實,就是盡量不要專業地去寫科幻,盡量業余地去寫。因為你專業地寫,你生活可能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因為現在的科幻市場,也能養活作家,但是可能讓你生活變得吃力、困難,這樣反而會把你的創作熱情會熄滅。最好作為一種愛好,業余的去寫,等你發展到一定程度,能維持自己生活,再變成專業。
記者:如果您對一百年后的人類說一句話,您會想對他們說什么?
劉慈欣:我希望他們能夠遠遠超越我們這一代,不管他們的生活,還是他們的成就,還是他們那個時代人類所生活的那個范圍,都遠遠超出我們這一代科幻作家的想象,這是我對他們的希望,我也相信會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