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姍姍

  10月19日晚,作為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的重頭戲,第34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正式發布。銀河獎一直被視為中國科幻的最高獎項,代表中國科幻的最高水平。大會現場,包括劉慈欣、羅伯特·索耶在內的眾多中外科幻作家、學者、愛好者以及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盛典。

  為給行業提供專業的參考意見,推動中國科幻作品的IP化進程,在銀河獎的頒獎典禮上,科幻世界雜志社聯合中國科幻研究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科幻文學IP改編價值潛力榜(2023)》(以下簡稱榜單),知名科幻導演、編劇張小北做現場發布。

  本次榜單共有包括《隱秘死角》《末日樂園》《中國軌道號》《星域四萬年》《造神年代》《深淵獨行》在內的12部作品上榜。

  在具體評判中,榜單對近年來成功改編的一系列文學IP進行了系統整理和分析,以感知力、互動量、傳播力、專家意見、主題依存度、形象豐富度等六個維度綜合評判,同時利用了AI和算法來分析原始文本、改編作品和輿論反響,保證榜單的有效性和客觀性。

  為幫助決策者和創作者更好地厘清中國科幻作品的改編潛力和市場需求,榜單同時指出三大科幻文學IP改編趨勢。

  科幻網絡文學是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改編熱點。在起點讀書,2022年共計超4.2萬的作家創作了科幻網絡文學,其中首次創作科幻題材的作家72%為00后,約超7成科幻品類簽約作家為本科在讀及以上學歷,在此基礎上產出了一系列優質作品。其中《吞噬星空》改編動畫首季點播超過10億,《全球高武》改編漫畫,人氣42億,收藏量超50萬,在日本漫畫平臺的連載中取得了超過444萬的點贊量,包括《我們生活在南京》《泰坦無人聲》《夜的命名術》在內的多部中國科幻銀河獎獲獎作品的影視改編項目也正在進行中。

  “科幻+”成為文學IP改編的一大特征。其中“科幻+懸疑”和“科幻+成長”兩類尤為突出,“科幻+冒險”和“科幻+情感”緊隨其后,如《泰坦無人聲》屬于“科幻+懸疑”的代表,《夜的命名術》屬于“科幻+成長”的代表。

  網大、動畫正在成為IP改編的持續增長點,一方面是網大、動畫正在從“卷數量”走向“卷品質”的良性競爭道路,另一方面,特效技術進步也為國漫和游戲帶來新的增長點,如《星域四萬年》的動畫特效出眾,被認為在國漫里已經擁有一流水準,第一季開播首周在騰訊視頻平臺熱度值達1.9萬,完結播放量破億。

  榜單指出,“中國科幻產業鏈,正站在成型與完善的奇點前夜”。在過去若干年間,中國科幻產生了以《流浪地球》系列為代表的電影,《三體》《開端》為代表的電視劇,以《靈籠》《我的三體》《星域四萬年》《第一序列》為代表的動畫,以《端腦》《全球高武》《賽博英雄傳》為代表的漫畫,以《戴森球計劃》《銀河戰艦》等為代表的游戲,形成了一個科幻產業的原創改編矩陣。

  作為科幻產業中的一部分,近年來,網絡文學成為了新科幻作品的重要發源地,今年共有9部閱文作品入圍銀河獎,同時有6部作品登上科幻文學IP改編價值潛力榜,充分展現了科幻網絡文學創作力與IP潛力。《我的治愈系游戲》《隱秘死角》《末日樂園》《星域四萬年》等作品不僅代表了中國科幻網絡文學的最新成果,更為文化產業的IP生態鏈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