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成博

  人類想象力對于科幻意味著什么?科幻創作中,如何讓人類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發揮?10月21日上午,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主題沙龍“人類想象力與青年科普科幻創作報告會”在成都科幻館舉行。多位科幻作家齊聚,共同探討人類想象力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通,以及激發跨學科探索人類想象力的諸多可能性,引導公眾對未來科學趨勢的思考與把握。

  活動現場。

  本場活動由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指導,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四川省科幻學會、重慶科普作家協會、成都市科幻協會、川觀新聞聯合主辦。報告會分為主旨報告和“四川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千人培訓計劃”優秀學員作創作經驗交流兩個階段。

  在主旨報告階段,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科幻作家吳巖首先進行分享。吳巖表示,以“想象力裝置”理論剖析科幻創作和想象力的內在聯系。他認為,想象力裝置由素材供給器、想象生成器、想象表達器三部分組成。科幻作品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力素材、運用各種想象規則、并采用多種方式表達想象,因此科幻作品的完整想象力運用過程,有利于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開發與訓練。“科幻教育應該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應僅僅遵循科學知識傳授的固定模式,要讓學生置身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激發創造力與好奇心。”

  吳巖

  “我名叫甘本祓,甘心情愿來郫都,本是幻想中長大,祓志心靈夸成都。”科幻作家甘本祓以此開啟自己的分享。甘本祓表示,想象力和科技需要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科幻事業向前發展。沒有想象力,很難打造理想中的科幻世界,但離開現實科技也無法實現幻想。“科幻創作要緊貼當前科技發展趨勢,通過想象力進行合理的推測與構思,使幻想基于科學現實之上。”作為一位資深的科幻作家,甘本祓也十分期待科幻產業在想象力與科技雙翼的共同帶動下,在成都得到蓬勃發展。

  甘本祓

  本次分享會,還特別邀請川渝優秀青年科幻作家羅琳、程婧波,結合自身的寫作經驗分享如何在科普科幻寫作中體現“想象力”。羅琳表示,許多科普作者囿于科普創作必須嚴謹的觀念,不敢運用想象力,導致作品單調乏味,其實科普創作中適當添加想象力元素可以提高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傳播科學知識,“不管是你聚焦于純粹的科幻故事還是你去做科普,想象力這個東西一旦放進去,你的創作就會與眾不同。”程婧波的分享主要結合中外優秀科幻作品展開,她表示,科幻小說通過虛構世界讓不可見的事物被看見,體現了想象力的本質,在中國人的想象中,一直有一種與詩歌共存共生的歷史,實際上也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面貌,其核心在于共向,在于主角非常希望團圓。“科幻作品中對人與自我、人與宇宙關系的思考,展現了高級的想象力。科幻作品中對想象力的展現,使其成為進行想象力教育的絕佳素材。”

  主旨報告的最后環節,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首屆科幻銀河獎得主吳顯奎圍繞科幻文學的過去與未來,分享了自己對科幻文學使命的理解。他認為,科幻人首先是“敲鐘人”,需要警示人類面臨的各種危機,其次是“探路者”,要為社會進步探索新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他談到自己對想象力的認識,“想象力就是生產力”“科幻是人類想象力的載體”“發展科幻就是發展想象力,發展想象力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成為優秀的科幻創作者,需要具備扎實的科學知識、良好的文學修養和豐富的想象力。真誠希望大家把追問人類向哪里去作為科幻人的終身主題。”

  吳顯奎

  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