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歷史的時間線來看,教育和科幻是一對非常有趣的概念。
往歷史的過往來看,教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源泉。
往歷史的未來來看,科幻是現代人的智慧結晶,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力杠桿,亦是人類對未來科技的盡情暢想。
那么,如果教育遇上科幻,會發生怎樣的奇妙碰撞呢?
10月18日,為期5天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走進成都,古蜀文明煥發全新的生機與活力,科幻之光照亮科幻發展的高地。對于這場全球最受矚目、歷史最悠久、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世界級盛會,成都師生也早就盼望已久并深度參與其中,頒獎禮上的小嘉賓、教育沙龍里的發言人、充滿成都范兒的禮物制作者……在5天的奇妙科幻旅程之后,世界科幻大會為成都教育帶來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我們和成都多位名師名校長做了一場深度對話。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黨委書記田間:
中國最古老的學校和最前沿的科幻發生了最美妙的碰撞
單從歷史來看,石室中學可謂成都乃至中國教育的“活化石”。文翁石室,從漢代一路走來,已經走過了2163個春秋。在成都市石室中學黨委書記田間看來,借助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辦,中國最古老的學校和最前沿的科幻,已經碰撞出了精彩的教育火花。
田間拋出了一個極具科幻味兒的話題:2083年的教室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這既是一個充滿科幻想象的話題,也是一個教育人應該腳踏實地去思考的話題。”
▲田間
對此,田間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認為,未來的教室,應該具有“高新技術深度賦能、教學場景邊界拓展、學習效能極大提升”幾個特點。
“從硬件建設的視角看,未來教室打造的是‘線上線下融合的全場景智能教學體系’,這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任務與內容,也是教育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建設。”田間表示,教育需要與科技與時俱進,要求未來教室的各應用系統的設計與建設合理地選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音視頻”等領先的核心技術,并不斷迭代更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
同時,田間也暢想了未來的課堂學習——在未來,教師的角色將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輔助者,學生們的學習方法可能會以項目式為主,充分體現學習行為的探究性、互動性和團隊性——這也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的轉變實際上已在當下發生,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與培養,都是為迎接未來而主動作出的革新與轉變。”
未來如何將教育和科幻緊密結合?田間引用了校訓中“因時應事”這四個字。“作為一所有著厚重歷史積淀的千年老校,最基本的教育態度就是不拒絕新事物,保持開闊眼界、不斷創新,努力讓科幻想象成為未來的教育實景。”
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教師胥敏:
十年科幻教育堅持的價值何在?科幻大會給出最堅定的答案
10月18日,在全世界幻迷的見證下,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開幕式專門為一位成都語文老師留了三分鐘。
▲科幻大會開幕式上,教師胥敏和學生們與劉慈欣展開跨越10年的對話
這位老師就是胥敏——一個從高中就入“坑”的幻迷,她從2002年進入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初中部后,便帶著學生閱讀科幻小說,讓學生們獨立思考后寫下讀書筆記。
2013年那個夏天,劉慈欣讀了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同學們《三體》的讀書筆記后,立刻給予高度肯定。隨后劉慈欣給胥敏的回信,更是點燃了同學們對科幻創作的熱情,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如今十年過去,昔日的“科幻少年”已長大成人。
這些同學里,胡好玥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深造,她說,發掘現場剖面逐漸展示出的不同時期人類活動的印記,讓她理解了一次次被毀滅、又一次次重新啟動的三體文明;李睿自從本科進入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專業學習,就把大把時間都花在了實驗室,而從前閱讀的科幻作品,培養了他對于科學的感情……
回憶起自己在開幕式上的熱淚盈眶,胥敏說,一是能夠親臨家門口的世界級盛會,并見到自己心中的偶像,當時很激動;二是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世界科幻大會也讓她看到了自己堅持了十年的科幻教育的背后價值。“我們為何要讓孩子關心縹緲的宇宙和無盡的遠方?我的學生是答案,此次世界科幻大會也是答案。”
▲ 胥敏
胥敏認為,不怕我們培養的人才沒有知識,怕的是沒有是非觀;怕他們有技術,卻沒有良知,這些都可能造成道德危機,“科幻大會也讓我更堅定了做好科幻教育的決心,用我的努力,讓孩子們以更柔軟的心去體會世界。”
成都市郫都區華愛學校總校長祝啟程:
師生深度參與這場盛會,這就是國際理解力最好的課堂
在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啟幕前,聯合主席本·亞洛和大會主題沙龍外方負責人、歐洲科幻協會主席卡洛琳娜·戈麥茲·拉格洛夫一行專門來到郫都區華愛學校,與成都的中小學科幻迷們進行了一場面對面對話。
華愛學校總校長祝啟程提到,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說過,科幻的基石也是科學。而對于青少年而言,學科的學習是為了未來鉆研科學而奠基,科幻則更有可能為孩子敲開熱愛學科的大門。
▲祝啟程
“隨著這場盛會的舉行,不僅能讓孩子們保持一份特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讓大家主動學會思考。”在祝啟程的眼中,科幻作為想象力豐盈著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能夠用蘊含其中的科學理論與科學知識為孩子們帶來科學啟蒙,進而開拓思維邊界。
以華愛學校為例,學校地處菁蓉湖世界科幻公園,與成都科幻館咫尺相望,擁有著濃厚的科幻基因。學生們前段時間特別制作了掐絲琺瑯作品贈予 “雨果獎”的入圍者和參會外賓,借助這樣的一個過程,不僅讓孩子體會到了科幻的力量,還能感受傳統的工藝之美,“同時,這也是國際理解力的一次最佳實景大課堂”。
▲郫都區華愛學校的學生和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洛、歐洲科幻協會主席卡洛琳娜·戈麥茲·拉格洛夫現場制作掐絲琺瑯
祝啟程提到,通過科幻的大膽想象和對未來的預測,在幫助孩子們增長知識、思考未來的同時,也能啟發孩子們的創造性天賦。“科技是智慧的結晶,是文明的象征,是人類實現夢想的翅膀,更是民族強盛之基。這場科幻盛會不僅能給成都這座朝氣蓬勃、包容友善的城市孕育肥沃的科創土壤,還能讓科創教育在成都實現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中學校長潘君:
教育需要創新,科幻就是那把金鑰匙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創新,教育更不例外。在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中學校長潘君看來,科幻與教育創新,有著天然的契合點:
一方面,科幻是基于現有的一些東西或是某些存在的現象,不與人類已知最大信息量相沖突前提下虛構可能發生的事。從這方面來看,某種意義上,科幻本身就是一種更前沿的創新。另一方面,科幻帶給教育最大的財富就是想象力和靈活思維,這對于教書育人至關重要。
▲潘君
“曾經我想過在學校成立一個狂想室,在這里學生們可以隨意想象,天馬行空也好,無厘頭也好,想到某個點子或者方向,還可以把它寫下來。十年二十年以后,無論他是否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哪怕再次打開這個東西他會覺得當時的自己很好笑,我覺得這都是有意義的。”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中學
潘君表示,學生不會做題不可怕,喪失思考能力、只會用一種方式解題才可怕。“固定模板、固化思維,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沒有未來的。所以,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教育,科幻都是一把金鑰匙,它所帶來的創新力和想象力更是無價之寶。”
成都市郫都區博瑞實驗學校校長陳華忠:
給全城孩子播下科學夢想的種子,幫助他們更好地仰望星空
關于科學與科幻,著名科幻作家韓松認為:科幻的魅力在于科學審美。
但站在教育人的視角,科學和科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在四川省優質教育促進會會長、成都市郫都區博瑞實驗學校校長陳華忠看來,科幻相比科學范圍更寬泛一些,是在科學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想象而成,“科幻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展望未來、探究未知。”
▲陳華忠
相比二十余年前,陳華忠還發現,如今擁有科學家、發明家等夢想的學生少了。這不僅由于人才的評價角度更多元、人們的價值取向更多元,陳華忠認為,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家長和學校都要摒棄短視、功利的思想,多呵護孩子的奇思妙想,鼓勵他們動手探究實踐。
以成都市郫都區博瑞實驗學校為例,陳華忠談到,學校特別重視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動,鼓勵孩子們看科幻電影、閱讀科幻文章、創作科幻作品、了解科學家(科幻作家)的故事,曾聘請科學專家來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參加全國或國際的科技大賽,讓同學們的思維和創作與世界接軌。
▲成都市郫都區博瑞實驗學校
為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成都市郫都區博瑞實驗學校還專門打造了3間數字化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實驗室以及2間科創教室,給孩子們提供了科學實驗、科學創造的空間。
不僅如此,每年11月份還專設科創活動主題月。學校通過植物作畫、科創作文、設計科普小報、拼裝機器人、制作航模等活動,讓孩子們大量閱讀、大膽想象、團隊合作、發明創作。
對于此次在成都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陳華忠表示,“在這片科幻的沃土上,本次活動將為成都帶來更多想象力的‘種子’,也將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學夢想的種子。”
成都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崔雪梅:
世界科幻大會,打開了新時代的教育發展新格局
“當一粒種子埋下后,會長出一株嫩綠的芽,當科幻的靈感浮現時,科學夢想由此觸發……”當世界科幻大會來到成都,成都大學附屬小學的一份科創教育案例成功入選世界科幻大會宣傳片,這也是學校為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獻上的一份“幻夢之禮。”
在成都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崔雪梅看來,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行,對孩子們的影響深刻又廣遠。例如,孩子們通過閱讀書籍、觀看電影、做手工等多種形式,可以全方位沉浸式學習科幻知識,進而培養閱讀力、想象力及創造力。
▲崔雪梅
其次,還可以讓孩子學會走向未來,擁有一種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激發孩子的探索力、思考力及想象力的同時,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科幻文學作為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產物,沒有國籍限制,能夠幫助孩子們增長知識、思考未來。”
崔雪梅談到,要想讓孩子學習科幻文化,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基本技能,學校從2019年開始就以項目式作為抓手,將科學、藝術、戲劇、影視、信息技術、語文等不同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充分應用科技知識,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科學技術素養和創造協作能力。
▲成都大學附屬小學開展的科技繪畫展
科幻大會有閉幕之日,但創新教育永無盡頭。“處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我們也會努力用好科幻大會為成都留下的活動遺產,打造打磨更有創新性的教育,為孩子們搭建起更多從現實通往未來幻想的橋梁,讓孩子們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也能‘仰望星空’,心懷未來。”
紅星新聞記者 李宇欣 殷建 沙西雪兒 尹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