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繁星點點,狀若“星云”的成都科幻館燈光流轉,在人們的笑容與掌聲之中,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落下帷幕。
過去的5天時間里,來自全球的科幻作家、科幻迷、科學家、從業人士們帶著對科幻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相聚成都,擁抱科幻的“共生紀元”,共同見證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的誕生。
時間倒回10月18日21時,擁有80多年歷史的法槌在成都科幻館雨果廳落槌,這是世界科幻大會首次來到中國。
大會榮譽主賓羅伯特·詹姆斯·索耶用一部短片開啟了世界科幻大會80年時光穿梭之“門”。會場上,他的聲音沉穩有力:“今天在座的一些年輕人是第一次參加世界科幻大會,而接下來的這幾天在他們心中種下的種子,將永遠改變他們的生活。”
彼時的館外,1000架無人機編隊飛上天空,光影幻變之中,奇點爆發、恒星誕生、新星登場的宇宙場景一一呈現。最終,畫面定格于太陽神鳥,神秘絢爛的歷史與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與現代科技融匯成“在成都遇見未來”。
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
科幻,是面向未來的嶄新敘事,它植根于歷史,彰顯于現代,更指向人類共同的愿景——給歲月以文明,賦生命以美好。
成都,這座擁有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的城市,在新時代不斷煥發出新的風貌。科幻夢想與現代城市的交相輝映,折射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成都大運會之后,一場科幻的國際盛會,讓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成都。人們看到,中國的科幻正在走向全球,而當“科幻之都”擦亮它的鮮明標識,這背后,更是一座現代化城市開放的胸懷,滿溢的活力與幸福感。
▲ 電影《流浪地球2》中的機器狗“笨笨”巨型雕塑在成都科幻館吸引了眾多目光
(一)
2023世界科幻大會主場館——成都科幻館,三面環湖、一面朝山,它由無數云霧狀的星體結合,無邊無界。天氣晴好的時候向遠方眺望,西嶺雪山遙遙可見。
10月17日晚,距離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開幕還有一天。劉慈欣背著包拖著行李落地成都。
驅車前往入住酒店途中,成都科幻館是必經之地,對這位被幻迷稱作“大劉”的科幻作家說,它“就像降落在湖畔的外星飛船。”
大廳的采光頂,從三星堆金箔面具獲得靈感。1382平方米的“科幻之眼”,寓意宇宙138.2億年的歷史。日夜交替間,陽光、星光從“科幻之眼”流淌進中庭,古蜀文明與現代文明穿越數千年相遇。
科幻,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將人類的想象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映入現實。
對于成都,這意味著從古至今的探索。在“天圓地方”還是普遍認知的數千年前,古蜀人就將目光越過巍峨的昆侖山,投射到了浩瀚太空當中,為后代留下無數可供書寫和歌頌的“太空史詩”。
成都城西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以其獨特的美感和超越時代想象的技術,成為科幻作家文字中絕佳的靈感來源,更植根于對未知的好奇與求索。
1944年,成都望江樓附近出土的唐墓中,發現了一幅約一尺見方的繭紙刻印《陀羅尼經咒》殘片,這本書籍被公認為目前國內收藏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兩宋時,成都的印刷技術引領世界,堪稱“宋時蜀刻甲天下”……
在印刷技術強有力的支持下,宋代成都還誕生了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比西方早了600年。這對于當時使用金屬貨幣的世界來說,無疑也是個極為“科幻”的事。
千年歲月匆匆而逝,今天的成都人依然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在科技發展上繼續書寫著屬于成都的“科幻”故事。
距離金沙遺址不遠,就是成飛集團。在這里,研發出了令世界震驚的空天戰機殲20,2011年首次亮相、2017年正式列裝中國空軍。
殲20的出現,讓中國的空軍力量站在了世界前列,其極具“科幻感”的造型,也在無數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C919國產大飛機、人造太陽、合成生物、腦科學應用……今天的科幻作家,將成都曾經的“現實”寫入“科幻”;今天的成都人,則將更多曾只存在于“科幻”的事物變成現實。
(二)
伏案工作數小時后,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的郭驍來到陽臺,眼前是水質清澈、波光粼粼的興隆湖,湖畔,則是拔節生長的各類科研機構。
在這里工作的幾年間,他見證了周邊科研機構的從無到有,一個個高端科研單位成為了自己的鄰居——
不遠處,成都科創生態島作為成都市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正加快建設。鳳棲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也正將工廠“搬上樓”;成都超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全速運轉,10億億次/秒的最高運算速度為基礎科學、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30余個領域提供充沛的算力資源……
充滿科幻意味的“人造太陽”也在興隆湖附近,“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我們人類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和層出不窮的未來科技。”郭驍說。
科幻,挑戰人類想象力的極限,也孕育著更大的產業空間。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等日前發布的《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877.5億元。
放眼全國,各地布局科幻產業的步伐正在加快。以全國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為戰略定位的首都北京厚積薄發,圍繞石景山首鋼園打造了全國首個科幻產業集聚區;武漢光谷以科幻產業為切入口,成立元宇宙研究院,逐步加碼在文化產業布局……
在本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得主海漄看來,成都幾乎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已經具備科幻全產業鏈的城市,“或許現在就正處于爆發的前夜,而科幻大會,就是一次契機。”
科幻產業建圈強鏈,成都正逢其時。
世界科幻大會上,《科幻產業成都共識》發布,“天問”計劃亮相,總投資約80億元的科幻產業項目簽約成都——既有能打造科幻電影、科幻公園、科幻沉浸式體驗等成熟業態的頭部公司,也有瞄準情景劇、游戲、元宇宙等新業態新賽道以及進軍場景消費的新力量。
科幻產業之外,錨定新質生產力,有關未來的想象,成為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仰望星空——從“華龍一號”核電設備到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從“天宮二號”到“蛟龍號”,從世界上首款采用高溫超導技術的磁浮工程樣車到西部首個國家超算中心……一批具有“成都印記”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噴薄而出”,在多領域國際賽道“并跑領跑”。
腳踏實地——瞄準未來新賽道,人工智能、5G通信、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行業頭部企業加速落地,集聚創新“強磁場”,激活科技“主引擎”,成都已聚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15萬家,獨角獸企業數量7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7家。
通過科幻與科普、教育的融合,激發青少年想象力、創造力,接續創新的動力。
打造“蓉城小小科學家”品牌,成都舉辦的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約30萬余名師生參賽;通過“科學美空間”項目建設,在全市科普基地的基礎上,評選出30個優質科普體驗場景,將科學元素融入城市建設……
在成都的科技創新熱潮中,每一個創新的火花,都在為成都的未來描繪出一幅更加光明的“創新云圖”。
(三)
10月21日,萬眾期待的“雨果獎”揭曉,獎杯上,一只從時空隧道探出頭來的大熊貓為獲獎者喝彩,也將新的城市坐標融入了這一科幻文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菁蓉湖邊,深秋的風吹醒了“星云”,點燃了熱情,如同兩個多月前的東安湖畔,成都大運會主場館燃起的熊熊火焰。
成都之西,郫都區聚焦“三個做優做強”,借科幻大會搶占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成都之東,大運會比賽和訓練場館,眾星拱月般圍繞著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與全域同頻共振……
成都的“市之大事”,蘊含著協調發展的理念:翻越龍泉山,跳出“兩山夾一城”的地理框架,迎來“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以重點片區為突破,推進“三個做優做強”;“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菁蓉湖再往西,龍門山腳下,滔滔岷江經過都江堰,言說著縱貫千年的山水錦繡。東安湖再往東,龍泉山的另一邊,天府國際機場神鳥展翅,通向更廣闊的天地。
新的城市坐標,關乎“高質量”“經濟圈”,更關乎“生活圈”“新體驗”。
天府藝術公園,雙年展釋放著“時間引力”,22個國家和地區的235位藝術家創造出一場藝術盛宴。
非遺博覽園,非遺節促進交流互鑒,47個國家(地區)和國內各省(區)市的6000余名非遺傳承人讓中華傳統文化照亮現實。
天府國際會議中心,金熊貓獎組委會征集到的7024部作品涵蓋五大洲,共104個國家和地區……
每一個城市坐標,都藏著城市與世界的對話。當一個個耀眼的坐標在成都不斷涌現,中國西南的這座城市,也在持續的開放中,日漸成為世界的新坐標。
(四)
有人說,世界科幻大會,是全世界最有想象力的一群人跨過文化和語言的壁壘,在科幻感召之下的相聚。
為什么是成都?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基于對這座城市的切身體驗,對“人”的體認與感知。
“這是一種被接納的氛圍,一種歸屬感。這座城市的人們一直抱著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他們對于未來有著持之以恒的信念。”這是“90后”插畫師聶慧征給出的答案。
2018年春天,他從北方來到成都。武侯祠、高新區、天府綠道……有關成都的記憶與感受,讓他創作出了《Hi,成都》九宮格漫畫,描繪出一個未來感十足的“科幻成都”。
《科幻世界》前總編輯譚楷最難忘的場面之一,就是1991年的世界科幻專業協會年會。這場年會被公認為中國科幻的里程碑。
“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幻作家圍繞三堆篝火跳起了歡樂的鍋莊舞,竟夜狂歡。哪怕幾十年過去了,我現在都印象深刻。”
從對于市井生活的熱愛,到對于遼遠未來的向往,從古蜀文明的巧奪天工到現代城市的欣欣向榮……譚楷說,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累疊起來的資源稟賦,與多元包容的城市氣質相結合,組成了成都科幻之城的基因。
不管是創作科幻文學,還是發展科幻產業,進而延展到一座城市的發展,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樂觀、積極、多元、包容、開放、友善……從人的身上,我們看到城市精神最質樸、最原始的細胞。
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和時代要求的體現,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動態演進的。
從漢代“列備五都”,到唐代的“揚一益二”,蜀地傳統的文化風俗在與中原和楚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中,不斷推陳創新,迸發出強韌、厚重的生命力。
進入現代,邁向全球化,日漸走向世界舞臺的成都,通過一次次國際化盛會,讓更多人記住了它朝氣與活力的樣貌,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這座城市也不斷豐富著屬于自己的城市精神。
兩個多月前,成都大運會的賽場內,大學生運動員揮灑激情與汗水,賽場外,綠道騎行、登山觀日,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選擇。
兩個多月后,世界科幻大會會場內外,都涌動著屬于科學與夢想的熱情,作家們的碰撞、“幻迷”們跨越五洲的同聚、孩子們在科幻展上的好奇與求知……這些都在證明——我們對世界對未來充滿著無窮憧憬,這種對于人生的求索,深深植根于我們的內心。
城市精神,歸根結底是人的精神。一個最為樸素的道理是——只有讓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都感受到幸福,都有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城市精神才能真正被市民所接受、認同,并自覺地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體現到日常行為之中。
到成都街頭走走看看,人們體驗與感受到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國家宏愿、時代洪流、歷史選擇,與城市躍升到更高發展能級后的自我追求,正在激蕩出成都嶄新的城市精神。
它是興隆湖畔一個個科學創新平臺的勇立“源”頭,是街角咖啡店中的慢生活和新時尚,是愛心錢盒、愛心冰箱帶來的一場又一場愛心接力,是鳳凰山體育公園響起的助威與吶喊,是世界科幻大會上一個個奇思妙想開啟的未來空間……
銀河閃閃,橫亙天際,爍古耀今的瑰麗星辰,見證著新征程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始于仰望與思考,探索的旅程早已開始,并仍將延續。2100多萬成都人,正在這最好的時代,以奮斗、以求知、以恒心、以信念、以勇毅……在人生中,也在城市中,繼續書寫著自己的夢想與光榮。
浩瀚蒼穹下,現代化城市的未來敘事持續展開,這座城市中的每個人,也終將與自己追逐的星一起綻放光芒,閃亮天際。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馬玉寶 吳喆 吳亦崢 吳怡霏 白洋 黃雪松 攝影 劉陽 熊一凡 魏麟瀟 責任編輯 曾書睿 編輯 羅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