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芮雯

  10月27日,第九屆四川農業博覽會·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正式拉開帷幕,再次擂響“川字號”農產品“走出去”的戰鼓。

  放眼成都平原腹地,良田綿延成片。在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連片高標準農田里,辛勤的農人心間充盈著秋收的喜悅,彎腰低頭,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新一輪耕種。

  從4500年前的墾荒種植水稻,到李冰治水成就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再到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成都平原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智慧賦能農業、用科技發展農業,續寫著千年“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和美鄉村故事。

  智慧農田、植物工廠

  高科技助推農業發展

  10月19日,第九屆四川農業博覽會·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正式拉開帷幕。

  在天府農博島上的智慧田園內,“空天地”聯動植保演示、無人化收割機自動收割展示無人聯合收割機對水稻進行無人化收割演示……各類智慧農業機械正在自動化運行,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與快門。

  作為國家級制種基地最多的省份之一,四川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占全國五分之一,雜交油菜制種面積居全國第一,當前正著力推進制種全程機械化。

  工廠化育苗、機械插秧、無人機巡田、無人機花時調控、無人機授粉、機械收獲、集中烘干……各地制種大戶用上多項新技術,有效緩解了農忙時節的用工荒,還可以節本增效。

  有的禾苗,從出生就在“私人定制”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從源頭上保證其“優生優育”。

  在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LED人工光植物工廠里,這里奶油生菜、小白菜等品種郁郁蔥蔥,長勢良好,蔬菜們住在層層疊疊的“樓房”里。該工廠利用農業智慧系統,對植物生長的“溫、光、濕、水、氣、肥”進行選擇性控制,給植物“定制陽光”。

  它利用人工可控設備為植物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實現凈菜周年連續高效產出。采用人工光多層栽培工藝,深液流灌溉技術,并實現葉菜自動化采收和定植。

  “植物工廠”工作人員表示,“植物工廠”的蔬菜在口感方面與普通栽培的幾乎沒有差別,同時采用立體農業技術,通過AI智能機器人種植、管控、實現農作物多層栽培,是傳統種植方式效率的100倍。

  不久前,四川川南片區首個稻粱大數據中心在富順建成。“天上有衛星監控、地上有物聯設備感知,我們可以及時掌握再生稻生長情況。”在大數據中心監控大屏前,富順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邱明貴指著屏幕,“比如綠色這塊就是再生稻生長很好的區域,黃色部分表示可能存在缺水等狀況。”

  在富順縣李子村,首個京東農場認證的300畝“再生稻合作基地”內,近70臺物聯網監測設備實時反映著大田環境。“智慧化、數字化農田建設,可為‘再生稻’提供全生命周期數據記錄,幫助農業生產者研判再生稻生長趨勢,實現降本增效。”

  涉農研發投入近10億元

  越來越多農業科技成果落地

  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支撐作用。科技先行,才能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一直以來,成都加快建設高水平科技園區,全市現有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累計引進國內外一流科創團隊88支,組織實施協同創新重點項目100余項,涉農研發投入近10億元,農產品新品種數量顯著增長,成果轉化應用效果突出。

  在10月舉行的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天府糧倉”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暨成德眉資天府糧倉現代農業產教聯合體成立大會上。“穩糖米”功能性大米、“艾小喜”系列飲品等多項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亮相,吸引了眾人關注。

  成都天健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穩糖米,是具備高抗性淀粉特性的功能性大米,適合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異常人群食用,今年3月,穩糖米還走出四川,推廣至云南東川縣種植;“艾小喜”(四川省)食品有限公司與川農大水稻研究所合作,選育出適合釀造米酒的稻種,并憑借強大的研發能力,開發出低度發酵米酒、發酵清酒、發酵果酒及氣泡米酒等系列共50多個產品。

  有土斯有糧,要種好糧食,除了有良田更需要有良種。“天府糧倉”稻香撲鼻,背后有川種振興提供的充沛動力。

  針對四川水稻種質資源情況及品種改良現狀,一批農業科技成果在成都加快轉化、推廣——在彭州,推廣重金屬鎘低吸附水稻品種,種出安全稻米;在崇州,推廣優質稻等品種,與企業合作推廣針對米酒釀造的粳糯品種,打造米酒原料本地生產高地;在邛崍,推廣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成套技術,加快水稻中試機械化……

  為推動更多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活動上還發布了一批科技成果。

  圍繞特色玉米種質創新,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特種玉米研究所所長牛群凱介紹,針對四川省特色鮮食玉米優質品種少、產能低及配套栽培技術不足的瓶頸問題,特種玉米育種創新團隊開展了特種玉米品種創新重大專項研究,重點開展優質高端水果玉米培育工作。“依托‘黑甜玉’系列特色鮮食玉米品種,在西南地區以校地、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黑甜玉米推廣種植工作。”牛群凱談到,“下一步,團隊將選育更多特色玉米新品種,深入研發黑甜玉米產品加工工藝,為帶動地方農業經濟增長、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年輕力量投身鄉村振興

  90后回鄉當農業職業經理人

  在崇州田間,今年24歲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王伶俐躍上插秧機,有條不紊地把一盤盤嫩綠的秧苗擺放在機臺上,再操作著插秧機穿梭在田間,技術嫻熟,速度極快,隨著一株株秧苗整齊地栽種入田,不一會兒水田便披上了“綠衣”。

  操作無人機除蟲害、駕駛插秧機插秧、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2015年,大學畢業后的王伶俐在父親的影響下回到家鄉崇州,如今她已經是一名擁有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證書的“新農人”,從事6000多畝土地的管理工作。

  據介紹,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了“理事會+職業經理人+監事會”的機制,在崇州像王伶俐這樣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約有2800余名。

  王伶俐介紹,今年,合作社來了好幾個年輕人,都是80后、90后,最小的便是這位99年的王李銳。曾經,崇州本地人王李銳在外打工,農忙時節才來幫合作社開機器,今年他卻選擇回村全職從事農業生產。雖然是高中學歷,但是會開插秧機、裝載機、叉車,又能用無人機打藥的王李銳,成了村里的“香餑餑”。

  “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對農業是感興趣的,是喜歡的,是能夠留得下來的。”在王伶俐看來,讓年輕人留下來的首要因素就是工資收入。“職業經理人每個月都有保底5000的月薪,并會根據分管的區域和類別在年底核算獎金,因此可以保證年輕人在農村一年的時間能夠掙到8萬到10萬。”

  而在距離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不遠的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內,一茬茬水稻已經收割完畢,不遠處的村民正忙著收獲紅薯。如今,新津正全域全覆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13.24萬畝,打造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和2個萬畝糧經復合產業園。

  不僅如此,在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的跨界發展讓企業與鄉村都煥發了新的活力。依托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58農業新津基地用互聯網的思維做產業化的項目,激發了鄉村的產業活力。“我們除了用水肥一體化等先進的種植技術保證藍莓、蘋果、柑橘等產出,還將依托58集團互聯網流量優勢,全面代理銷售基地出產的產品。”58農業新津基地總經理張傳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