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鐘帆 江蕓涵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發《關于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又稱成都中小學“作息令”),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此后,四川省教育廳以發簡報形式轉發了成都市做法,提出在全省推廣,要求各地各校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借鑒。

  成都市教育局為什么要出臺“作息令”?有些網友質疑“作息令”走形式,真正能為孩子減負嗎?面對中高考的壓力,各地各校能否落實到位?

  11月9日,帶著這些問題,川觀新聞記者獨家對話成都市政府總督學石斌,深入解讀成都中小學“作息令”。

  為什么出臺“作息令”?

  “雙減”走深走實舉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記者:成都市教育局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發布“作息令”,文件出臺的背景和意義何在?要解決什么難點和痛點?

  石斌:這不是刻意選擇的時間節點。成都作為全國“雙減”試點城市之一,一直在深入推進“雙減”工作落地落實。

  成都市新津區第一小學上午設置35分鐘大課間,孩子們除了做學校統一組織的眼操、課間操、校內自編操,還可根據班級特點做個性化的鍛煉。

  今年5月,我們在全市推動開展“小學作業不回家”,要求學校合理布置、調控書面作業總量,指導學生利用自習課和課后服務時間在校內能基本完成作業。同時,為了解小學生作業負擔的真實情況,我們面向社會開展大調研,38.6萬名家長積極參與了問卷調查。針對家長反饋的問題,我們一方面及時反饋給相關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督促指導學校進一步優化作業布置,調控作業總量;另一方面,對家長反映的其他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開展專題調研。如有的家長反映,學生到校時間過早,學習時間過長,睡眠時間不足等。我們認為,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才能促進中小學生大腦發育、骨骼生長、視力保護、身心健康和提高學習能力與效率。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部分學校作息時間安排不夠合理,需要進行調整、規范。基于此,我們把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作為深入推進“雙減”落地的一個重要抓手,印發“作息令”,護航學生健康成長,強化“三個導向”,即把課余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家庭、把作業留在學校。把課余時間留給學生,就是要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培養興趣愛好,勞逸結合,保障充足睡眠;把空間留給家庭,就是希望家長有空間和孩子們聊聊困惑、談談收獲,加強父母與子女溝通、交流和陪伴,融洽親子關系;把作業留在學校,就是要我們的學校要合理布置、調控書面作業總量,指導學生利用自習課和課后服務時間在校內能基本完成作業,避免學生回家后作業時間過長,擠占正常睡眠時間。這也是“作息令”出臺的初衷,我們希望以生為本,遵循育人規律,家校社協同,共促青少年健康成長。

  “作息令”亮點特色

  兼具原則性和靈活性,實行分類引導

  記者:根據成都市教育局官方發布的內容,此次頒布的“作息令”并不屬于新規。那么,此次發布的“作息令”與之前發布的有關內容區別在哪兒?有什么特點和亮點?

  石斌:我們這次出臺的文件是將教育部“五項管理”和四川省教育廳關于中小學行課時間、睡眠時間等有關規定進行了全面梳理,整理出了一日學習生活常規的時間線。此外,在制定這份文件過程中,我們也參照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關于鼓勵學生午休的經驗舉措,所以我們明確保障學生午休時間,同時指導學校因校制宜積極創設午休條件。從而,合理安排學生一日在校的行課時間、課間休息、午休、課后服務、晚自習以及放學就寢時間。

  成都市成華實驗小學校學生們的午休時光。

  但是我們此次出臺的這份文件是兼具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里面的內容有一些是規定性的、有一些是倡導的、有一些是鼓勵的、有一些是禁止性的,我們希望通過不同層次的規定來指導城鄉學校結合實際抓好落實。

  比如午休,有些學校可以提供躺平睡,有些學校沒法提供,有些離家近的孩子可能申請回家睡,所以我們既提出了學校需要保障至少一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又提出分類引導,而不是說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趴著睡或者都不能睡。在這份文件中,分類引導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如何認識“作息令”?

  沒有什么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記者:面對中高考壓力,你們認為學生、家長、老師應該如何認識并適應“作息令”?

  石斌:我們首先要有一個共識:沒有什么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障睡眠、勞逸結合、加強溝通都是非常必要的。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自我管理習慣、時間管理習慣,孩子將終身受益。對于家長,比孩子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身心健康,能夠正確處理與自我、與他人和與社會的關系。家長可以多一些時間了解孩子、走近孩子的心靈,與他一同度過珍貴的童年、青春時光,并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于教師,要主動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材施教、分層布置作業、科學育人等方面下功夫,實現從“教書”向“育人”轉變。

  成都市溫江區東大街第一小學校將每天8:25—8:30設置為早讀時間,讓碎片化的時間發揮更好的育人價值。

  如何實現令行禁止?

  落實五方責任,接受公眾監督

  記者:如何實現令行禁止,更好地保障政策落實到位?

  石斌:大家在這次的文件中可以看到,我們落實了學校、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責任督學、市教育行政部門和督導部門、家長五方責任。

  我們要求公布“作息令”,并讓學校接受公眾監督。同時,我們要求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對所轄學校開展自查自糾,也要求責任督學范圍內的學校實現作息時間督導全覆蓋。同時,成都市教育局面向社會公布了舉報二維碼,我們每天根據收到的舉報信息,都會一對一地反饋給對應的區(市)縣去核查和指導學校調整。

  目前,很多學校已經對標調整了作息時間,積極鼓勵學生課間走出教室開展適宜活動,努力創造條件保障學生午休,控制作業總量讓學生基本能在校內完成。當然,在執行的過程中,學校有時候跟家長解釋溝通不到位,我們也會及時跟相應的區(市)縣和相應的學校溝通。

  如何帶動更深層次的教育改革?

  持續深入落實“雙減”,從“教書”向“育人”轉變

  記者:在后續的工作中,你們還將會從哪些方面發力,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同時,從長遠來看,“作息令”如何帶動減負以及更深層次的教育改革?

  石斌:落實“雙減”是一個持續深入的過程,需要家校社協同、校內校外形成合力。下一步,成都市教育局還將深入推動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評價改革,轉變育人方式,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實現全市中小學教育教學從“教書”向“育人”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知識為重向能力為重、素養導向轉變,進一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圖片由成都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