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燕巧
地下排水管網,被稱為城市的“毛細血管”,是否運行好,關系著一座城市的“健康”。據了解,在成都主城區區域,這樣的排水管網長達9100多公里。這么長的排水管網,如何管理和維護?
以前,這項工作主要靠人工定期開井蓋,費時費力,且需要上千名人員才能實現有效管理。現在,通過智慧排水系統,依靠幾個人就可以實現有效監測和管理。
1分鐘內溯源排污點位置
沿著錦江漫步,仔細觀察可能會發現,河邊很多地方都安裝著攝像頭。這是近年來,成都河道環境新的“守護人”,守護對象主要是河道排口。
安裝在河道旁的攝像頭實時監測河道排口。受訪者供圖
城市排水管網主要分為雨水管網和污水管網,雨水和污水分開輸送,雨水可以通過河道排口進入河道。而嚴管污水進雨水管網下河就是城市排水管網管理的一項主要工作。
“正常情況下在晴天,河道排口是沒有水的,如果有水的話,就可能疑似污水。”成都興蓉市政設施管理有限公司數據中心主任芮勝陽介紹,根據攝像頭拍攝的水的顏色,結合河道排口安裝的智能感知設備的初檢結果,來判斷是不是污水,而后在智慧排水系統進行預警。
如果確定排口出現污水,就需要及時溯源查找排污位置進行處理。芮勝陽介紹,以前,這個溯源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工作人員從河道排口出發,然后依次打開井蓋檢查,光檢查一個井蓋,加上打圍的時間可能需要半小時。
但地下管網錯綜復雜,如同樹葉的葉脈一樣,一個片區有很多分支,從干流管道查到支流管道,人工開上百個井蓋查幾天還可能查不出結果。“有時候排污源頭較長,等我們查到該位置時,排污點可能當時沒排污,就查不到。”芮勝陽說。
2021年,成都環境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與成都興蓉市政設施管理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錦江干流入河排口智能管理系統和市政智能物聯感知平臺,并共同搭建了面向整個市政管網運維的智慧排水系統,在雨水管網內安裝智能感知設備。“水流經時智能感知設備都有記錄,數據接入智慧排水系統,入河排口的污水溯源工作就可以經由系統分析和模型運算,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成都環境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竇曉璐說。
11月13日,記者在市政智能物聯感知平臺上看到,發現河道排口有排污后,系統能夠迅速從河道排口沿著管道“逆流而上”找到排污位置。這個溯源過程,不到一分鐘。
“現在我們一共設置了1100多個監測點,當排口發生污水下河事件時,系統會第一時間推送報警信息,溯源工作都可以一分鐘內完成。”成都環境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開發部負責人程珣介紹,精準識別排污位置后,系統將推送信息給調度及巡檢人員,工作人員可以及時到現場處理。
智慧排水系統顯示成都主要河道都安裝了智能設備。燕巧 攝
有效避免冒污和下穿隧道積水
除了防污水下河,防污水管道冒污也是城市排水管網管理的另一主要工作。
“有時候污水管道出現堵塞,就會出現晴天冒污的情況。”芮勝陽介紹,以前針對晴天冒污事件,只能在問題出現后再去處理。現在通過智慧排水系統,在污水管網監測點安裝智能感知設備,及時監測管道液位。當管道內污水超過一定高度時,系統就可以接到預警,在冒污出現前及時處理。
系統還可以“保護”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污水主要依靠污水處理廠處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普遍采用生化處理法,即利用微生物,將廢水中大部分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成無機物,使廢水得到凈化。
“如果進廠污水混入有毒的工業廢水,污水處理廠的微生物處理系統就可能受到重大沖擊,嚴重的時候會導致系統癱瘓。”程珣介紹,安裝在污水管網內部的智能感知設備可以實現對工業廢水的及時監測和預警,提前通知污水處理廠采取應急措施,避免此類情況發生。
除了排水管網,成都興蓉市政設施管理有限公司還負責成都90余座下穿隧道的管理。
“在下穿隧道的管理上,系統也可以有效防止汛期出現城市內澇。”芮勝陽介紹,目前公司在管護的下穿隧道最低點及大型公共設施附近安裝了積水監測設備,當下穿隧道路面開始積水時,系統就會收到預警,然后聯動隧道入口交通信號燈、聲光報警器提醒車輛,并通過短信、電話推送給相關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會及時抵達現場處置積水。
今年夏季,位于金牛區的豆腐堰隧道因短時間強降雨出現隧道積水,系統預警后,工作人員及時抵達現場進行處理,避免了隧道內澇。
目前,在成都排水管網、入河排口、下穿隧道、內澇風險點等地已安裝了2000多套智能監測設備,未來還會再增設3000個監測點。所有監測數據接入智慧排水系統,可實現實時監控報警,降低設備直接成本50%以上,逐步減少維護成本約2000萬元/年,提升城市智慧排水管理效率。
智能感知設備。受訪者供圖
“公司正在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合作開展科研課題,研發排水管網智慧決策調度模型,預期可以實現對管網水力狀況的模擬預測,智能診斷雨污混流等各類管網問題,未來還將進一步為管網運營提質增效。”竇曉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