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鐘帆 底伊樂

  把課余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家庭、把作業留在學校……半個月前,成都市教育局印發《關于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簡稱“作息令”),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作息令”的落地主要靠學校。那么,針對這份面向成都所有中小學的“作息令”,學校是怎么看待的?他們是如何抓好落實的?11月15日,記者采訪了成都多所中小學的黨委書記、校長,請他們談談感受。

  如何認識“作息令”?

  “2022年,學校六年級畢業班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到90.8%、優秀率達到64.9%,近視率也處于相對較低水平。”這是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尹福鳳給出的一組統計數據。

  在這所學校,“健康第一”是堅持了十余年的教育理念。尹福鳳認為,這和“作息令”的初衷是不謀而合的,“把課余時間留給學生,能確保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體育鍛煉、勞動,培養興趣愛好,達到勞逸結合的目的;把空間留給家庭,能更好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與陪伴,融洽親子關系,和諧家庭氛圍;把作業留在學校,不僅能督促教師合理、科學布置作業,還能指導學生利用課后服務完成作業,如此學生就有更多時間運動和睡眠。”

  從開課時間、課間安排、午休時間、課后服務到就寢時間,“作息令”系統全面地整理出了學生一日學習生活常規的時間線。成都市錦西中學校黨委書記、成都市特級教師喻昌學認為,這些看似“小事”,實際上體現了成都作為“雙減”試點城市對于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決心,“實施素質教育,學校要實現育人理念、方式的深層次系統變革,就要從小事做起,從一日生活做起,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需求,尊重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在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早在兩年前就實行晚自習分梯度開設:初三年級20:00結束、初二年級19:00結束、初一年級不開設,指導開展居家自習。結合實施情況來看,“非寄宿制學校晚自習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00”,這樣的政策要求是比較科學的。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教育集團黨委書記吳明平認為,這實際上是在引導學校,不要簡單去“卷”本該屬于學生自己做主的課余時間、居家時間,“我們必須意識到:比晚自習更重要的是親子時光,比晚自習更重要的是自主發展,比晚自習更重要的是家校共育。”

  如何落實“作息令”?

  “作息令”發布半個月以來,成都多所中小學作息時間做出了優化調整。

  “學校所有年級都在12點前結束課程,保證孩子中午有2個小時以上的午餐、午休時間。”據成都市郫都區城南小學校長劉娟介紹,對于有午休困難的學生而言,學校也做了個性化管理。“我們開放了圖書館并安排值班老師,不午休的孩子們可以到圖書館進行閱讀,也可以在不影響其他同學的情況下在教室里閱讀。”劉娟表示,學校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根據學生在校的學習和活動制定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的學生使用學校配置的數字化設備進行個性化的體育游戲和體育測試

  在成都市泡桐樹小學,上午和下午各“30分鐘大課間”是一大亮點,旨在讓學生每天校內體育鍛煉一小時落到實處。另外,學校還鼓勵學生參與到“10分鐘課間”的設計中來,通過在學校少代會中提出關于如何讓課間十分鐘既可以放松身心、保護視力,又能增進友誼、培養交際能力,還有助于提升注意力等一系列提案。“不僅如此,我們還引入了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體育鍛煉設備和體育測試設備,為每一名學生構建了個人網絡體育空間,學生們可以在課間通過趣味、智能的數字化設備進行個性化的體育游戲和體育測試,豐富了課間的活動方式,又形成個人體質健康大數據。”成都市泡桐樹小學校長黃藝竹介紹。

  成都市錦西中學校的射箭課

  除了落實“作息令”的硬性要求外,成都市錦西中學校還關注到了“彈性”要求,基于學生實際進行分類引導、分類管理,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體現人性化管理,“比如,因家庭特殊情況提前到校學生,學校應提前開門、妥善安置;學生可攜帶午睡枕、眼罩、睡墊等到校;另外,學校還將落實作息令和學校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改革、評價改革結合起來,提高學校課后延時服務質量,將落實作息令和建設高質量育人體系結合起來。”喻昌學說。

  如何做好“家校共育”?

  此外,在“作息令”中,專門提到了家校協同。在學校看來,“家校共育”到底該如何進行?

  成都英才學校小學部的課間活動

  “關于‘把空間留給家庭’,我的理解是學生在家的生活也要同樣安排得精彩!”成都英才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伍新春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一套“家庭學習生活”的方案,“內容除了‘五項管理’提出的作業時間安排,還可根據自身情況安排體育鍛煉、綜合素質提升、閱讀拓展、興趣拓展等。”同時,伍新春也提醒家長們,由于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晚上的睡眠時間要給予足夠的保障,這對培養孩子們的自主能力、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提升綜合素質都是有好處的,“學習永遠是學生的主旋律之一,‘作息令’不是限制孩子們學習,而是要讓孩子們回歸到更理性、更自主、更高效的學習軌道上,杜絕以犧牲孩子身心健康而換取簡單的‘分數’的行為。”

  針對學生在家的學習和生活,黃藝竹提到“需要父母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陪伴能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緩解因學業、人際交往或成長的迷茫帶來的心理壓力。高質量的陪伴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父母和孩子用心度過的那段時光。”她建議家長們,在與孩子相處時,放下手機全情地投入,做一個認真的聆聽者,與孩子共情,給孩子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向孩子表達對他在學校生活、學習、交往、興趣愛好各個方面的興趣,鼓勵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中暢所欲言;共同創造“有形”的親子回憶,在餐桌上、在散步時進行一次高質量的交流,在家中任意的角落進行親子游戲或閱讀,共同完成一個手工作品等。

  在成都市郫都區崇寧小學,“家校共育”是學校長期堅持的理念,“除了定期組織親子活動外,我們還會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聘請專家分年級開展家長講座,給家長推送有關家庭教育的視頻、理念和方法等,引導家長樹立現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同時設立家長開放日,把家長請進校園聽課、看主題活動、評議學校工作、座談,以此增進家長對學校、對教師的了解,促進家校雙方的溝通。”校長樊紅波介紹。

  (圖片由受訪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