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于婷
繞著環城生態區100公里綠道環線騎行,已成為備受成都市民、游客青睞的戶外運動。據統計,騎游人數累計已上千萬。伴隨騎行線路的“火爆”,隨之而來的騎行安全問題,也牽動著每一位市民游客的心。
如何向市民提供一份有指導意義的規范和指引,成都嘗試開啟探索。通過學習深圳、廣州、武漢等國內其他城市綠道管理先進經驗,以及查閱國內外相關資料,發現目前國內沒有專門針對綠道騎行管理設立的法律法規。
記者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局獲悉,該局和成都交管局聯合組織專業團隊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編制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綠道騎行管理辦法(暫行)》,并面向社會進行了第一輪公開征求意見。
為什么探索出臺《辦法》?《辦法》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考量《辦法》中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現作一回應。
熱點問題一
該不該限速?限速多少?
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后,不少騎行愛好者表示疑惑,“綠道限速是否有必要?限速15Km/h是否合理?”
針對市民的疑惑,成都市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工程師劉竟鋒認為,對自行車進行合理限速,是因其制動系統與設計時速相匹配,可以保障剎車的靈敏性和有效性,降低事故風險率。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速度15km/h換算為4.17m/s,如果30km/h就是8.33m/s,一秒發生就差4.16m,大約為2.5個自行車的長度。“車速降下來,當騎行者在看到前方出現狀況后,就可以有充分的時間采取措施,如提前剎車或是改變方向等。”
對此,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安全工程系教授馬劍也表示,從安全的角度來看,應該要限速。“在車況良好的情況下,以15km/h的速度行駛時,剎車距離較短,可以較高概率去避免發生碰撞事故。”
同時,通過在陡坡、急彎、平交路口等風險點位設置監控攝像頭、物聯桿等智慧化設施,實現對騎行速度的監測,起到及時提醒的作用。
熱點問題二
該不該允許電動自行車上綠道?
“同意禁止機動車和電動車行駛,非常不安全。”多數市民出于安全考量予以支持。但也有少部分網友表示反對,認為給相關市民帶來不便。劉竟峰認為,“飛速”行駛的電動自行車隨處可見,有些時速甚至達到40公里以上。一旦與其它電動車或行人發生碰撞后,沖擊力較強,往往后果嚴重,損失較大。
市公安局交管局車管所民警也提供了一組數據:2019年電動車管理新國標出臺前,成都前期交管部門登記上牌的存量超標電瓶車高達314萬輛,占比大。“另外,由于電瓶車生產及改裝技術門檻低,電瓶車速度的速度把控和限制很難。”
此外,成都也借鑒了相關城市的做法,如《北京市綠道管理辦法》中明確“本市綠道內只允許人行和自行車通行”。《深圳市綠道管理辦法》中明確“省立綠道和城市綠道禁止機動車、電動自行車行駛”。
經過綜合研判,對“環城生態區綠道禁止機動車、電動自行車行駛”要求予以保留。
熱點問題三
該不該要求佩戴安全頭盔?
“雖然我國尚無自行車騎行需佩戴安全頭盔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但在事故發生時,安全頭盔可起到緩沖、減震的保護作用。”市公安交管局事故處民警表示,佩戴頭盔可以有效保護頭部安全。自行車騎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摔倒、碰撞等危險情況。頭盔作為頭部的防護裝備,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頭部受到的沖擊力,降低頭部受傷的風險。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佩戴頭盔可以將嚴重頭顱損傷的風險減少50%以上,大大提高了騎行時身體的安全性。多次事故情況也表明,多位市民造成極大損傷甚至死亡的原因就是無安全頭盔防護。
本著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則,我們還是將“騎行人員宜佩戴安全頭盔”納入《辦法》中,以此倡導市民規范騎行,降低受傷幾率。
熱點問題四
辦法如何執行?
目前,管理單位天府綠道集團已在全環配備安保巡邏員、安全文明勸導員1600余人,按照工作日每小時1次、節假日20分鐘1次的頻率開展“網格化”巡查,對環城綠道超速騎行、未佩戴頭盔等不文明騎行行為實施勸導。
同時,市委宣傳部還研究制定了《成都環城生態區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常態長效開展工作方案》,將綠道安全文明騎行宣傳引導納入環城生態區志愿服務常態化工作范圍。目前,環城綠道沿線已選立了首批14個有統一標識、有規范設施、有標準項目、有常態機制的文明驛站在9月30日投入運行。
此外,屬地政府還將一級綠道每公里1至2人的標準配置騎行安全勸導員,于周末及節假日協助綠道管理單位做好騎行安全勸導工作。
熱點問題五
隱患排查整治進展如何?
對于部分網民提出的應徹底排除綠道安全隱患等相關建設性意見,市級相關部門和管理單位已做了大量工作。
今年以來,已在環城生態區園區新增“請減速行駛”等安全警示標識標牌480處,增設擋車石等物防設施203個,環城綠道重要路段、節點設置辨識度高、警示效果明顯的安全標識標牌6200處、各類導視指引牌3200處、擋車石及隔離樁等物防設施926處,文明標語、標牌等550處。
對環城綠道的坡道、彎道、視線條件、交安設施設置等情況進行了多輪實地踏勘,并針對排查出的擺攤設點、視野盲區、交安設施等7類130處風險點整治提升做出了分類引導,形成了《環城生態區一級綠道風險點位梳理及提升指引》《環城生態區一級綠道交安設施提升方案》《一級綠道白鶴林及成金青節點提升方案》系列方案并已通過專家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