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雷倢
如何讓傳統街區煥發新活力,推動區域功能業態升級和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城市有機更新是一個有效路徑。
11月28日,成都市城市有機更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成都市城市更新觀摩交流會,交流推廣邛崍市文脈坊、溫江區文廟、青羊區祠堂街等城市更新優秀案例。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3年,成都市加快推動少城、文廟等16個全國試點項目以及金色中環、文脈坊等106個片區更新項目,改造棚戶區3094戶、城中村2718戶。
其中,文脈坊作為臨邛古城文化的活態標本,展現著2300年城市歷史更迭變遷。此次經過更新改造后,讓古城歷史的“真形態”和“原文態”得以留下,同時通過對歷史遺存展現與現代消費場景、文化藝術空間融合,植入游、購、娛、住一體的多元業態,徹底激活舊城發展動能。
“修舊如舊”延續歷史本真
文脈坊位于邛崍市中心城區,隨著城市的演進和歲月的洗禮,出現空間肌理遮蔽、歷史遺珍蒙塵、公共功能缺失、人居環境較差等問題。如何在歷史保護傳承、群眾意愿尊重和未來發展之間達成平衡,是推動項目落地的先決條件,也是通過有機更新提升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難點重點。
圖為文脈坊 圖片提供:成都市住建局
成都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更新改造中,本著對歷史敬畏、對遺產共享、對城市共情原則,采取“留改建拆控”的“繡花”功夫,一方面延續空間肌理,原址保留文脈巷、何家巷等4條街巷,原址重建王家大院、段氏舊居等明清傳統院落,重塑“一街四巷連七坊,三社六館重九院”的空間格局;另一方面梳理歷史遺存,甄選遺產遺跡和古樹名木,并登記造冊、編號歸類,最大限度保留、利用、復原,留住古城歷史的“真形態”和“原文態”,以“修舊如舊”來延續歷史本真。
同時,為了讓片區老百姓人居環境更舒適、生活更便利,項目更新采取居民進行搬遷、就近安置等方式,讓754戶居民告別“老破小”居住環境,搬入配套更加完善、環境更加優美的居住地。
此外,為了讓整個片區從內而外煥新,其內部肌理改造同樣重要。改造中,重點對下水管、排污管網進行改造,徹底解決老舊城區積水、內澇等問題。同步建設兒童樂園、地下停車1180余個,大大緩解邛崍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
各郊區新城將打造不少于1個片區型特色化示范項目
走進現在的文脈坊片區,歷史與現代融合,市井煙火與小資情調并存,既有傳統店鋪及民間技藝對展示,也有現代商業品牌,這條老舊街區已經從傳統的住宅區轉換為時尚前沿的綜合性文化、消費場景。
為了激活舊城發展動能,項目在改造之初便邀請同濟大學等國內外知名策劃團隊、地方鄉賢名人以及居民共同發力,全方位進行項目戰略研究、總體策劃、產業重塑等分析。
文脈坊片區的有機更新,讓老百姓記住鄉愁的同時,又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
“其實我們也在思考,相較于中心城區,大部分郊區新城在城市建設更新發展中,由于整體謀劃不系統、建設運營不同步以及地方財力有限等原因,缺少類似文脈坊等重量級區域級片區開發項目引領帶動。”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城市更新的重點,是建設縣城和場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老舊居住片區、老舊商業區更新提速。
“基于文脈坊案例實踐,我們認為集中力量推進高能級功能性片區更新,不斷提升縣城內涵形態和精神價值尤為重要。”該負責人表示,在縣城可構建“1+N”的更新改造格局,以片區為單元統籌存量資源整合和功能配置賦能,實施投、建、運一體運作,集成落地環境改善、功能完善、文脈傳承、產業發展各類目標,激活發展動能。
下一步,成都將在各郊區新城聚力打造不少于1個片區型特色化示范引領項目,帶動縣城全域更新提能,做優做強郊區新城人文、生態價值轉化。
同時,成都將統籌發展和民生,推進郊區新城150余個老舊院落改造,惠及居民7970戶,堅持推行院落社區聯動、院落連片改造等成片更新模式,整合釋放院落、社區空間資源,增補養老、托育等“一老一小”便民服務,集成電梯加裝、居家適老化改造、無障礙環境建設、充電樁增設等民心工程,將院落配套與周邊配套同步謀劃、同步計劃、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