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都市汽車保有量突破630萬輛,早高峰通勤量達550萬人次,如何保證通勤效率,提升市民的通勤體驗,是城市交通建設發展中的一個重點關注問題。同時,隨著成都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老舊小區的居民幸福感如何提升,城市老舊街區如何煥發新活力?

  12月13日,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專項集中觀察活動暨推進會召開,十多名來自成都各界的市民觀察員,走進新津區天府農博園美麗鄉村示范長廊、邛崍市文脈坊、大邑縣元通路-錦祥路,感受交通建設帶來的便利,體驗城市更新帶來的改變,提建議、話發展,共同為城市建設建言獻策。

  ▲推進會現場

  24條“斷頭路”打通

  讓市民“行”得方便

  上午10時,觀察團首先來到天府農博園美麗鄉村示范長廊。該道路為天府農博園與天府牧山數字新城的連接線,線路全長9.5公里。

  據現場講解員介紹,過去,成都市民乘坐地鐵10號線到達新津站后,需繞道新津城區到天府農博園,總路程達15公里,駕車25分鐘才能抵達。隨著天府農博園美麗鄉村示范長廊項目建成后,地鐵新津站至天府農博園有了便捷通道,通行里程由15公里縮短至5公里,駕車僅需5分鐘即可抵達。

  “不僅如此,為了方便市民到天府農博園游玩,道路建成同步還開行了農博公交專線XK7路。”現場講解員說,該線路總長度10.5公里,開行時間為8:00-19:00,單車單程運行時間約23分鐘,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市民觀察員參觀元通路-錦祥路

  隨后,觀察團來到大邑縣元通路-錦祥路。據大邑縣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涉及元通路、錦祥路兩條改建道路,其中元通路主要連接大邑大道、邑新大道兩條主干道,錦祥路則連接元通路、雪山大道,過去這兩條道路由于建成時間久,道路坑洼、破損嚴重,且經常出現雨污水倒灌的問題,一下雨,道路就沒法走了。

  隨著改造的完成,周邊小區的7000戶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同時,區域路網結構進一步完善。“高峰時段雪山大道與邑新大道、大邑大道交叉口是大邑城區最為擁堵的兩個交通節點。”該工作人員說,項目建成后,在雪山大道、大邑大道、邑新大道三條“π”字型主干路之間增加兩條“T”字型連接道路,串聯形成“井”字型路網,進一步完善了片區路網結構,同時徹底解決了片區長期存在內澇問題,切實提高了該片區路網通勤效率。

  據了解,今年以來,成都持續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路網不斷完善。中心城區沙西線、商貿大道陸續建成通車,打通市域“斷頭路”24條,完成50條道路黑化、300處小區出入口治理、2.1萬處井蓋病害治理。同時,完善慢行交通系統,全市建成各級綠道764公里,累計建成天府綠道6812公里;構建中心城區白行車道骨干道路約950公里,交通基礎設施運行和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除了道路建設,在軌道交通方面,全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600公里,今年開通運營9號線二期,持續推進8號線二期、27號線一期和30號線一期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推進軌道交通資陽S3線、成眉S5線等市域(郊)軌道項目建設,共計168.7公里(成都段88.6公里)。中心城區12條公交專用道得到優化調整,新開及調整接駁公交達20條。

  道路、軌道交通、公交線路的建設優化,讓全市的通勤效率進一步提升。當前,成都市平均通勤距離為9.9公里,平均通勤時間39分鐘,45分鐘以內通勤比達70%,綠色通勤出行比達67%,城市交通綠色轉型趨勢總體向好。

  ▲市民觀察員參觀文脈坊

  2024年將改造老舊院落630個

  讓更多群眾“住”得幸福

  通勤效率關系著市民“行”得便利,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是為了市民“住”得幸福。

  當日,觀察團還前往邛崍市文脈坊。“這里是拆遷重建的嗎?原先的老百姓居住得遠嗎?搬遷改造意愿強嗎?”市民觀察員付艷現場提出疑問。

  文脈坊位于邛崍市中心城區,原址街巷內遍布多建于80年代的低矮平房,空間逼仄,侵蝕嚴重。“不少房屋都是‘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群眾對于更新改造的意愿很高。”現場講解員說。

  ▲文脈坊

  據了解,文脈坊改造前為文脈巷,其內共有居民754戶。作為古城文化的活態標本,隨著城市的演進和歲月的洗禮,空間肌理遮蔽、歷史遺珍蒙塵、公共功能缺失、人居環境較差等問題凸顯。如何在歷史保護傳承、尊重群眾意愿和未來發展之間達成平衡,是推動項目落地的先決條件。

  現場介紹,改造后的文脈坊,一方面延續空間肌理,原址保留文脈巷、何家巷等4條街巷,原址重建王家大院、段氏舊居等明清傳統院落,重塑“一街四巷連七坊,三社六館重九院”的空間格局;另一方面梳理歷史遺存,甄選遺產遺跡和古樹名木,并登記造冊、編號歸類,最大限度保留、利用、復原,留住古城歷史的“真形態”和“原文態”。

  “雖然整體建筑比較復古,但我還是覺得商業性有些強,給市民提供的公共活動空間少了。”付艷說,如果坊內的講解員可以變成原來的居民、學生,從他們口中傳遞文脈、傳遞歷史文化的變遷就更好了。

  為了讓歷史文化得以呈現,這里還為社區居民帶來了集藝術表達、文化展示、消費體驗、情感交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空間服務。由知名導演團隊策劃打造的邛崍首個沉浸式互動文化場景《臨邛漢卷》,以方陣巡游、樂器演奏、互動舞蹈等演出形式,增進群眾文化體驗感和參與感。

  ▲市民觀察員參觀文脈坊

  2023年以來,成都市推進省體育職院、文廟等81個片區更新,新啟動25個項目,完成棚戶區改造3062個、城中村改造2482戶。改造完成616個老舊院落,惠及居民7.9萬戶。

  根據計劃,2024年成都將繼續實施片區更新項目45個,老舊院落改造630個,惠及居民8萬戶;城中村改造項目109個,涉及居民8.2萬戶,實現有效投資347.14億元。進一步推動城市更新建設成果惠及更多市民,全面提升幸福成都品質。

  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恒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