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趙奕 攝影報道

  最近,成都一家老人食堂“火”了,兩葷一素的菜品僅需8元,令網友直呼“神仙價格”。

  “我們為75歲以上老人提供8元暖心午餐,轄區內符合該年齡的老人在社區辦理助餐卡即可享受。”青羊區文翁社區負責人介紹,目前社區食堂在城市中并不少見,很多社區都有開設。

  成都的社區食堂目前情況如何?以實惠方便為特點的社區食堂到底有多香?封面新聞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老馬路社區食堂:

  社區食堂服務對象全齡化

  65歲以上老人每餐有3元補助

  走進武侯區望江路街道老馬路社區食堂,映入眼簾的是“這里沒有什么特色菜,只有符合居民口味的家常菜”的標語。封面新聞記者發現,這里布置干凈整潔,大堂內整齊地擺放著桌椅,有兩到四人座,也有大圓桌,中午就餐基本能坐滿,就餐的老人居多,但也有不少年輕人。出菜的窗口按照價格和類別放著各色菜品,素菜價格4元,葷菜價格為8元、12元、15元和20元不等,米飯1元,如果有需要還可以現場點小炒。

  “我每天都和老伴兒來這里吃飯,年紀大了,做飯不方便,做了飯還要收拾,太麻煩了,社區食堂是很好的選擇。”今年79歲的江爺爺家住老馬路社區,平日里和老伴兩個人居住,他們在社區食堂用餐已經半年多了,大多數時候只有中午在食堂吃飯,晚飯偶爾來這里就餐。按一頓飯計算,兩人的花費在28元到50元之間,味道也符合大眾口味。

  和他有相同感受的是魏爺爺,今年62歲的他并不住在老馬路社區,只是每周會來附近的第七人民醫院新南院區輸液。“之前只能在醫院附近的餐館吃飯,有的一條鱸魚要賣80塊,在這里20多塊就能吃到,大大節省了開支,味道還不錯。”

  除了王爺爺和魏爺爺這樣的老人,現場不乏年輕面孔。“我是七醫院的實習生,幾乎每天中午都會來這里吃飯,今天我打了一葷一素一飯一湯總共13元,主打一個便宜實惠。”杭先生是一位“00后”,他到這里就餐是出于距離和價格的考慮。

  “2021年我們便開辦了社區食堂,主要是為了解決‘空巢老人’‘帶孫一族’‘奔波青年’無力采買、無暇做飯的現實問題,截至目前已為轄區居民提供就餐服務達12萬人次。”老馬路社區主要負責人介紹,每天中午、晚上社區食堂提供菜品近20種,可同時容納100多人就餐,一到就餐點,食堂人頭攢動,每天服務達30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老馬路社區食堂運營采取的是社區合伙人模式。“社區負責連接轄區資源,為食堂進行賦能、引流,由成都凱萬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出資建設和運營,通過‘公益活動+商業運營’相結合方式,提高社區食堂服務質量。”他舉例,附近的七醫院原有食堂服務到期,職工、病患就餐問題迫在眉睫,因此街道和社區進行溝通后,老馬路社區食堂與七醫院達成助餐協議,為院區職工、住院病患提供了供餐服務。

  “我們對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每餐3元的補助,在支付時進行減免。同時,會通過微信群,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居民口味,及時更新菜品。對于行動困難的老人,或者不便來食堂就餐的醫院家屬、病患,我們還通過送餐車提供上門送餐服務。”凱萬企業負責人黃杰介紹,非就餐時間食堂用地也會用于開辦社區活動,目前已經舉辦了文化活動1000余場。

  文翁社區食堂:

  僅為75歲以上老人提供午餐

  愛心商戶自發供應 兩葷一素8元

  和老馬路社區全齡化服務模式不同的是,青羊區文翁社區食堂服務對象為75歲以上老人。

  “我們的規模不算大,食堂可同時容納20人左右就餐,但我們的供餐對象僅為75歲以上老人。”文翁社區負責人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社區食堂從今年9月25日起開始運營,就餐時間為每天11點到13點。

  封面新聞記者從現場看到,文翁社區食堂面積不大,門口擺放著一輛助餐車,上面寫著“戶口在文翁社區的75歲老人愛心午餐8元/人/頓”。食堂里面有幾張餐桌和十多把椅子,墻面上還清晰地寫上了本周菜譜,每日菜單搭配均為兩葷一素,土豆回鍋肉、青筍肉絲、炒冬瓜等多種菜品兼具口味與健康。

  “通過前期調研,我們了解到很多老年人希望社區建設老年食堂,但是經評估發現,居住在本社區的80歲以上老人與子女同住或有保姆照顧的有200余人,夫妻同住的60余人,獨居老人不足40人,真正對助餐服務有需求的占比較低。”文翁社區負責人表示,轄區內75歲以上老人只需要去社區辦理一張就餐卡就能享受8元每人的午餐。

  她介紹,社區采用“社區和合伙人聯盟”模式。“通過對轄區內餐飲商家進行走訪,確定了與快餐店合作建設助餐點的方向,最終‘馬蹄花’成為社區助餐點‘合伙人’。”

  “我們出資裝修了助餐點,購買了餐車、餐具,共享廚房、廚師,按8元每人的餐標準,每天提供50份午餐。”“馬蹄花”老板馬先生表示,身邊很多高齡老人面臨就餐問題,自己本身是做餐飲的,也希望能為大家做點實事。

  據馬先生介紹,兩葷一素,店里保本應該在12元,每份菜收8元,讓利4元左右,且店里每周都會提前與老人溝通,了解他們的口味,在下周為他們提供相應菜品。

  “我收入不高,又不會做飯,一頓要吃2碗飯,8元錢的午餐解決了我的大問題。”一直在助餐點就餐的袁爺爺對社區食堂贊不絕口,無論是價格和口味都讓他感受到了滿滿的溫暖。

  記者短評:

  社區食堂折射最樸素的消費追求

  多種模式運營需權衡價格與服務

  當前,在眼球經濟時代和消費主義的沖擊之下,各種餐館“花式整活兒”“瘋狂營銷”,人們常常會為獵奇和噱頭買單。

  與此同時,空巢老人、帶孫一族、奔波于工作的年輕人等社會群體的吃飯問題也逐漸顯露。因此,當“平價實惠”“方便快捷”“口味大眾”的社區食堂出現時,不可避免受到社會關注與認可,在一片盛贊背后,折射的是社會大眾對于吃飯問題最樸素的消費追求。

  封面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解到,眼下社區食堂一般有三種運營模式,有完全市場化的,也有補貼的,還有完全公益性質的,但這三種模式也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

  例如,完全市場化服務質量與運營規模都較為成熟,但價格也會相對偏高;完全公益性質雖然價格優惠,但服務質量或許會降低。因此,在多種模式選擇下,社區如何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在服務與價格中尋求平衡,實現社區食堂的長遠化、成熟化、系統化運營,未來還需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