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古寺、古塔、石窟造像……在四川成都,只要用心在鄉間尋覓,便能與這些承載歷史和鄉愁的古跡不期而遇。
然而,散落鄉間的不可移動文物普遍面臨價值發掘不夠、保護不到位、不當修繕、人為破壞等問題。為此成都市檢察機關展開專項監督,用公益訴訟為它們“站崗”。
“請你們去看看我家老屋附近的龍鳳橋,破損得嚴重,太可惜了。”2023年7月,成都邛崍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趙霞在大同鎮調研文物保護工作時,龍潭村村民陳發良提供的線索引起了她的注意。
一條小河上,一座石拱橋被一米多高的荒草覆蓋,橋面破損嚴重。但仔細端詳不難發現它造型獨特,是川西地區極為少見的單孔拱橋,橋孔頂點離水面有6米多,橋身兩側還有雕工精美的龍頭鳳尾。
這是2023年11月拍攝的位于成都邛崍市大同鎮龍潭村的龍鳳橋。新華社記者吳光于 攝
過去這座橋是龍潭村村民去往大同鎮的必經之路。20多年前,隨著通村公路的修通,人們出行不再依賴它。2019年,由于土地整理,村里七成村民搬到了鎮上,走這座橋的人更少了。“這座橋是龍潭村的象征,如果有一天橋沒了,這個村子也沒有痕跡了。”陳發良說。
邛崍市人民檢察院隨即成立公益訴訟辦案組,查明龍鳳橋建于1878年,系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但因地處偏遠,未對其文物價值進行過系統性發掘,因此沒有納入文保單位,長期未予修繕。隨后,邛崍市人民檢察院決定對負有保護責任的邛崍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大同鎮人民政府進行行政公益訴訟立案。
檢察院還邀請文物專家到現場勘查,專家一致認為龍鳳橋具有較高文物價值。據此,檢察院向邛崍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大同鎮人民政府公開送達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將龍鳳橋納入文保單位論證、開展文物修繕。
2023年8月28日,龍鳳橋被公布為邛崍市市級文保單位,大同鎮人民政府與邛崍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共同籌資修繕。近日,記者在龍鳳橋邊看到,古橋修繕工作已經完成。
“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職能部門之間職責有交叉。檢察機關通過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推動行政監管、法律監督、公眾參與等形成合力。”趙霞說。
如今,成都市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推動強化了一大批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在公益訴訟“站崗”下,邛崍市石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文君井、回瀾塔及部分石窟造像,崇州市鉆佛巖摩崖石刻造像,成華區孟知祥墓等完成了文物修繕和環境整治。(記者吳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