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2月12日電 題:紅色旅游春節長假升溫 歷史記憶煥新吸引“Z世代”
記者 岳依桐
從成都出發,自駕到雅安市石棉縣、甘孜州瀘定縣,游覽安順場、海螺溝、瀘定橋等8個景區……正月初三,25歲的成都小伙符祝海與3位好友共同奔赴一場為期3天的紅色之旅。
“此行我們就想感受‘安順場邊孤舟勇’‘大渡橋橫鐵索寒’。”11時許,參觀完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的符祝海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自己很受觸動,“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未來要更加努力奮斗。”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符祝海 供圖)
近年來,中國紅色旅游發展紅火,2019年參與紅色旅游的人次就已增至14.1億。今年春節長假,紅色景點亦是不少游客的出游目的地。符祝海一行人的新春出游計劃背后,是紅色旅游客群的年輕化趨勢。
多家在線旅游平臺的數據顯示,“Z世代”開始成為紅色旅游的核心消費群體。比如,途牛旅游網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紅色旅游消費報告》顯示,該時段參與紅色旅游的用戶中,26歲至35歲用戶占比30%,18歲至25歲的用戶占比為20%。
全國青聯委員、“雨衣妹妹”劉仙是四川廣安人,每年回鄉,她與家人都要“打卡”鄧小平故居。截至目前,該景點春節假期日均接待游客多達約5萬人次。“近幾年我觀察到年輕游客比例明顯增加。”劉仙認為,紅色文化正在老中青三代中產生共鳴,年輕人也通過回望歷史,汲取克服困難、勇敢前行的力量。
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甘露表示,紅色文化是這個時代家國意識和情懷的文化表達,“Z世代”對紅色旅游感興趣,實際上是文化自信的體現。隨著體驗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紅色旅游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逐漸提升。
資料圖:航拍瀘定橋。(記者 劉忠俊 攝)
通過與研學、鄉村旅游、非遺等業態融合,紅色旅游的體驗內容和游玩方式愈發豐富,從業者也感受到行業“升溫”。“過年前我春節的講解場次就約滿了,游客大多通過社交平臺提前預約。”劉化旭是西安事變紀念館的一名私人導游,“平均每天講10場,一場大概40分鐘,今年長假能有近3萬元收入。”
為更好抓住“Z世代”的心,紅色旅游正在“潮”起來。如北大紅樓將《新青年》上的文章電子化,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利用AI、VR技術還原歷史,李大釗故居專門為年輕人設計不同版本的講解詞,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打造720度沉浸式體驗……
今年新春,成都理工大學學生王杰和父母自駕到四川涼山旅游。這位“00后”提前做好的攻略里,皎平渡紅軍渡江遺址、會理會議遺址、彝海結盟遺址都要“打卡”,而沿途的宜人風景、誘人美食也不容錯過。“一次旅行,多種收獲”,王杰笑道。
在甘露看來,年輕一代的旅游體驗需求呈現多樣化特點,建議紅色旅游景區和旅游產品加強資源整合,還要巧用新技術,讓年輕人更方便地獲取相關信息資訊,從而進一步吸引他們關注紅色文化、紅色旅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