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雷倢
6月2日,航班CA1003從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起飛,歷經10小時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意味著成都再添一條定期直飛全貨機航線。
6月5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這條新航線被多次提及。“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成都需要更多貨運航線。”支撐這一觀點的是一組對比數據:去年成都航空貨郵吞吐量77.2萬噸,排全國第6,低于上海的380萬噸、廣州的203萬噸。
如何補齊短板、鍛造新板?當天熱議的《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提出以“五大樞紐能力”建設促進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包括增強內暢外聯的樞紐通達能力、增強雙向配置的樞紐運籌能力、增強多元包容的樞紐融通能力、增強接軌國際的樞紐服務能力和增強東西互濟的樞紐輻射能力在內的五大樞紐能力,成為參會者熱議話題。
陸地和云端的“雙向競跑”
分組討論環節,成都市口岸與物流辦公室主任曾虎帶來一組最新數據:截至5月底,成都在飛的國際及地區定期直飛航線恢復拓展至70條,其中客運航線49條、貨運航線21條,“加上6月2日開通的這條,一共是71條。”盡管保持了較快復航和拓展速度,但成都的總航班量依然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再看地上疾馳的鋼鐵“巨龍”。去年全年,中歐班列(成渝)開行超5300列,位居全國第一。但競爭持續存在,去年中歐班列(西安)年度開行量已突破5000列。
“縱觀世界城市發展歷程,無一不依靠完備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成為通達四方、鏈接全球的重要樞紐節點。”基于此點考量,成都市委將增強內暢外聯的樞紐通達能力排在了五大樞紐能力的第一位。
“客貨并舉”被成都視為能力提升的著力點之一。“去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年貨郵吞吐量52.7萬噸、占成都兩場的68.3%。”雙流區委書記歐昭表示,下一步雙流區將堅定“全貨機、全球化”發展,大力引進培育高能級航空物流集成商,積極推動航空物流園區提質升級,提升口岸集疏運能力。
在提升國際班列吸引力上,參會代表達成一個共識:提升綜合成本優勢。
成都市委主要領導提到一個案例,西安通過與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中哈物流場站緊密結合,在業務上共享客戶群體、在物流上共享進出通道,推動兩地間形成雙向穩定的貨物集結分撥與高頻次運輸,并在此疊加供應鏈金融等服務,進一步降低了兩地外貿成本,“要通過提升綜合成本優勢,讓企業主動選擇我們。”為此,成都明確提出,將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共建物流集散基地、構建緊密的利益合作關系,高標準打造亞蓉歐開放大通道。
“走出去”和“引進來”并舉
通道和產業是緊密捆綁的關系。盡管有“兩場兩港”的綜合優勢,但成都依然存在產業外向度不高的問題,特色優勢產業中,除電子信息產業產品出口量占其總產量比重約八成外,其余產業產品出口量占其總產量比重均不足10%。產品出口與企業出海有直接關系。目前成都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0.6萬家,低于東部沿海城市。
如何“走出去”?不少參會者注意到,成都明確提出了,要鼓勵引導企業“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的跨國公司,同時鼓勵本地企業積極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等高品質國際性展會,融入全球協同創新和穩定配套網絡,通過海外上市、境外直接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快全球布局。
“我們的商協會應該拓展活動半徑,比如建立海外商協會。”成都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張金泉在分組討論環節中表示,將進一步做好企業“走出去”的保駕護航工作。
要增強雙向配置的樞紐運籌能力,“引進來”同樣重要。在參會者看來,落地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雖多,但缺乏區域性、功能性總部,缺少新的標志性外資項目和外資鏈主企業。為此,成都提出,要搶抓歐洲制造業外遷機遇,用好進博會、服貿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等展會資源,大力開展“千團萬企出海”招引行動,靶向招引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和技術含量高的中小外資項目。
作為被招引企業之一,列席全會的玉湖冷鏈物流(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駿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們平時和一些外資企業溝通,發現現在很多制造企業在做外貿產品時,有落地組裝加工的需求。誰能提供更好的落地組裝加工環境,誰就有很大‘贏面’,我建議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可以借助鐵路港的通達優勢,在制造加工企業招引上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