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 蔣君芳
6月5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委十四屆五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圍繞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行討論,作出《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決定》的背后,成都市委有怎樣的考量?會上,成都市委主要負責人說,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既是服務全國全省開放大局的職責所在,又是破解內陸城市瓶頸制約的現實所需,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的主動作為。
《決定》的背后是堅定扛起新時代擴大開放責任使命。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開放十條”和《關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意見》,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對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作出安排,專章提出要以大開放集聚先進生產要素,特別要求成都探索超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加快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決定》的背后是積極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主動作為。當前國際循環挑戰機遇疊加共振,國內循環戰略機遇持續釋放,成都必須把握擴大開放、加強合作、危中有機的大局大勢,著力提升國內國際高端要素運籌能力,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加快形成合作競爭新優勢和開放發展新局面。
《決定》的背后是傳承強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城市基因。成都自古是中外交流的樞紐,早在先秦時期就已開通“蜀身毒道”“金牛道”,在互惠互利的經貿往來中保持了絲綢之路的長路的重要連接點,享有“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美譽。
如今的成都,因海納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終保持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正在加快打造西部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門戶樞紐的特點和優勢愈發凸顯。
成都現已成為西部人口最密集、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具體來看,“兩場兩港”的樞紐優勢持續拓展,作為全國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航空旅客吞吐量躍居全國城市第3、航空貨郵吞吐量居全國城市第6,國際班列通達境外112個城市、累計開行近3萬列,正加快成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重要節點。
鏈接全球的經濟優勢也在加快形成,成都擁有太行實驗室、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146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全球創新指數(GII)排名升至第24位,加快形成2個萬億級和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外貿進出口總額、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數居中西部城市第1,具備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開放型經濟的良好基礎。
多元容的環境優勢明顯提升,成都外國領事機構2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關系城市增至230個,成功舉辦大運會、科幻大會、世園會等國際性賽會活動。
《決定》的背后是關于深度拓展城市高質量發展戰略空間的考量。對成都而言,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推動高水平開放,有利于促進轉型發展全面進步, 有利于推動全球資源要素高效集聚,有利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成都將持續深化國際科技協同創新、產業聯動協作、制度規則對接,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成都將堅持大開放促進大發展,以通道網絡為基礎、開放型經濟為支撐、對外交往為紐帶、開放制度為保障、對內開放為拓展,不斷提升國際門戶樞紐和對外交往中心能級,努力繪就更加美好的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成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