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攝影報道
今年4月,成都市交通運輸局于發布了《成都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服務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在“5+2”不發展共享電動車。
但在近日,一款以氫氣作能源,最高時速可達25公里/小時,被調侃為“氫馬兒”的共享單車,在成都青羊區出現了。“它是共享電動車,還是共享單車呢?”“都跟電馬兒一樣的速度,是否也該配備頭盔呢?”“這樣的氫儲能,到底安不安全?”
連日來,記者進行了多方走訪,并對市民和網友提出的問題,采訪了業內人士、車輛所屬公司。7月8日,成都市交通運輸局也進行了相關答復。
市民反映:
跟電馬兒一樣速度,咋不配頭盔呢?
7月3日中午,根據網友反映,記者來到成都青羊區萬達廣場附近,找到了引發熱議的“氫馬兒”。該車整體綠色為主,車身印有氫能自行車等字樣,座位下安有氫燃料電池系統,車身上放置有氫氣儲氣罐。
通過微信小程序掃碼后,顯示計費規則,周一至周四,前15分鐘1.5元;周五至周日,前15分鐘計費1.9元;15分鐘以上,每10分鐘1元,每日封頂20元。
另外,若非停車點還車,每單多收取5元;若從運營區域內還車至運營區域外,或從運營區域外還車至運營區域外,每單將被收取30元調度費。
“它比普通共享單車速度快。”在走訪中,附近一位使用過該車的市民告訴記者,他從青羊萬達附近到家有1公里多,騎共享單車要10多分鐘,騎“氫馬兒”要快一倍左右。
據該車官方客服介紹,該車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25公里,續航40公里左右。
“車子是方便,但是速度跟電馬兒差不多了,是不是也該配備頭盔呢?”對此,有市民問了,從車筐和車架上都沒有放置有頭盔,“速度起來了,也有不小的安全隱患。”
業內人士:
“氫馬兒”歸屬共享單車還是共享電動車,還有待商榷
有著共享單車的“馬甲”,但又有電馬兒的速度,那“氫馬兒”到底該歸屬共享單車,還是共享電動車呢?
對此,成都一位道路交通方面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款車配備了動能裝置,肯定不屬于非機動車。從以往經驗來看,電助力的單車也被歸屬于電動自行車。但這種新型能源在相關規定上,可能存在一定漏洞,界定比較模糊,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
記者查詢發現,在《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國家標準中規定,電動自行車以車載蓄電池作為輔助能源,具有腳踏騎行能力,能實現電助動或/和電驅動功能的兩輪自行車。
如果該車屬于電動自行車,按照《成都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第十三條規定,電動自行車應當經公安機關登記,取得非機動車號牌和行駛證后,方可上道路行駛;第二十二條規定,駕駛電動自行車上道路行駛,駕駛人和搭載人員佩戴安全頭盔。
氫馬兒的儲能是否安全?
專家:相關國家標準需要進一步完善
根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氫氣屬于第二類危險化學品,屬于易燃氣體類。
使用氫能安全嗎?此前,氫蘭科技副總經理曹哲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氫能自行車采用的是低壓固態儲氫技術,從儲氫方式來講,比純氣態的儲氫瓶安全性要更高一些。這種新型的低壓的固態儲氫技術,在常溫下的壓力只有一個兆帕,需要釋放的時候,它就可以慢慢釋放出來。且每一輛單車儲存氫氣量為20克,量較少,因此總體來說它使用起來非常安全。
在媒體報道中,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指出,從目前來看,氫能的生產和儲存流程是安全的。但氫能自行車沒有出臺相關的國家標準,需要進一步完善,“像鉛酸電池的自行車和鋰離子電池的自行車都是有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目前氫能自行車既沒有產品標準,也沒有運營規范的標準,只有少數單位在處于一個研討會的探討階段。”
公司客服:
如果騎行過程中遇到意外 可及時聯系客服處理
對于騎行過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隱患,記者聯系了“氫馬兒”所屬的氫蘭科技公司客服人員。該客服稱,相比液化氣,氫氣是比較安全的,而且車輛有透氣的多小孔,而且氫氣密度小,在空氣中擴散快,如果確實在騎行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可以及時聯系工作人員處理。
同時,該客服表示,成都是近期才開始投放的城市,此前已在麗江、常州等多個城市運營,車輛經過多方面測試,可以放心使用,很安全的。
官方答復:
相關政策正在進一步研討完善中
對于氫能共享單車是否屬于電動車,投放是否合規等問題,記者撥打了成都市交通運輸局聯系電話,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氫能共享單車是否屬于電動車并不太了解,投放肯定是有備案的,各個區在管,詳細情況可以撥打12328詢問。
隨后,撥打了12328熱線,有工作人員表示已將問題轉到相關部門,之后會進行回復。
7月8日,成都市交通運輸局進行了答復,目前成都市“5+2”區域,各區(市)縣正開展違規投放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清理工作。另一方面,將會同公安交管、市城管等部門結合成都道路交通條件、出行安全、消防安全、市民出行需求等因素,在《成都市關于促進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中“不鼓勵發展互聯網電動自行車”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相關政策進行完善。目前,該政策正在研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