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開啟了近半月的降雨模式,今日蓉城久違的陽光上崗,然而從13日開始,又將迎來新一輪強降雨。
夏季,是不少人喜歡進山游玩、納涼的季節,然而暴雨可能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威脅當地居民及游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每當暴雨來臨,成都市地質災害防治戰線便進入了最高戒備狀態。無數雙警惕的眼睛,透過密集的雨簾,緊緊盯著成都的740多個地質災害隱患點。
成都哪些地方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面對強降雨天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如何開展?如何有效轉移安置受災群眾?針對這些問題,紅星新聞記者對話成都市地質環境監測站高級工程師李虎,為大家介紹暴雨背后的地災防線。
開展巡查監測
74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防控體系
“一條新出現的裂縫、一棵傾斜的樹木、或是水源的異常,這些都有可能是發生地災的前兆,因此汛(雨)前排查、汛(雨)中巡查、汛(雨)后核查是預防地災重要的基礎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任何細微的變化都不容忽視。”李虎說。
他介紹,成都汛期時間一般為5月1日至9月30日,每年會根據氣象情況略有調整。“每年年初我們就會組織相關區(市)縣對所有在冊隱患點、已核銷點位、在建工地、公路沿線及山區有人居住和活動的地方等進行拉網式全覆蓋排查,尤其是風險系數大、人員集中度高、隱患問題突出的重點區域和在建工程、旅游景區、交通干線、農家樂等重點部位。”
確認是地質災害的,將劃定危險區范圍,確定受威脅農戶,及時納入防控范圍,發放“兩卡一表”,明確監測人、避險場所,有針對性地落實群測群防、避險搬遷、工程治理等措施。
2024年,成都市共將74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防控體系,規模以小型為主,大、中型較少。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于西部龍門山區和東部龍泉山區的14個區(市)縣,威脅(影響)聚居區和分散農戶的隱患點有653處,受威脅(影響)群眾4848戶約1.47萬人。除了農戶居住區以外,還需加強山區道路沿線的地災防治工作。
預警期間人員轉移
科技監測與人工巡查結合
建立“群專結合”的監測網絡
對于地災隱患點,成都建立了群測群防監測網絡,納入管控對象的所有隱患點都將設置監測人。監測人通常由受地災威脅的村民擔任,他們負責每日觀察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同時,每個村配備監測責任人,監督指導監測人的工作,而鎮級設有防災責任人,全面把控防災工作。目前,全市有超過千人的隊伍在開展地災監測工作,保障群眾安全。
“重點監測點位設置不少于3名監測人24小時輪班監測。通過監測員巡查監測,及時捕捉災體變形、活動信息,迅速發現成災征兆,及時預警,提前轉移受威脅群眾。”李虎說。
專業監測設備則與群測群防體系互為補充。李虎介紹說,近幾年,成都市探索對威脅人數較多的地災隱患點安裝雨量站、裂縫計、傾角計、預警廣播等設備,協助監測人員進行監測。“比如,裂縫計設定了寬度閾值,超過后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就會去核查該地災隱患點是否有惡化的可能性,并采取相應措施。”
預警期間設卡限入
“專業監測設備能在惡劣天氣或夜間無人值守時提供輔助監測,及時發現隱患點的變化跡象。”李虎強調說,“但是由于地質災害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樣性以及現階段監測設備的局限性,目前仍需以人工監測為主,科技設備為輔,共同構成多層次監測體系。”
科技的助力,將進一步完善地災防治體系。李虎告訴記者,目前,成都市正探索運用InSAR、LiDAR、光學遙感、無人機等開展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隱患識別,也在探索對區域變形情況開展監測工作。
此外,針對險情緊迫、有施工條件的隱患點,經評估研判,也將積極組織實施工程治理和應急排危除險項目,降低或消除災害風險。
“相對于工程治理和群測群防,避險搬遷是規避地質災害風險最徹底的手段。”李虎介紹說,成都市通過將避險搬遷與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結合、提高補助、給予獎勵等方式推進避險搬遷,通過多措并舉,近年來成都市共搬遷群眾超過7000戶。
雨季進山要慎重
在山區需及時關注突變情況
此外,李虎強調,除了當地居民以外,游客也需要特別注意地災隱患。“進入山區旅游,要關注天氣預報,降雨期間盡量避免進山。在山區旅游時,注意觀察地質災害標識標牌及周邊環境,選擇安全區域游玩,特別是要留宿山區的朋友,在選擇駐地時,要選擇平坦開闊、地勢較高的安全地方,避免選擇河谷、溝口以及陡坡陡崖下方。”
若發現突變情況,一定要及時撤離。李虎提醒,汛期中的任何小變化,都有可能是成災征兆。“比如河流中的水變渾濁,或是本來沒有水流的地方出現了水流,又或是本來有水流的地方突然斷流,這些都需要警惕。”
李虎解釋道,“比如斷流,可能是泥石流沿著溝道運行,將某段河道堵住,導致下游的斷流;再比如突然出現水流,可能是山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貫通的通道;這些都是需要重點注意的情況。”
李虎特別強調,若游客在山區遇降雨或地災預警時,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的統一安排,該返回的要返回,該轉移的要及時轉移,該撤出的要及時撤出,切勿盲目自行行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大家一定要重視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市氣象局發布的地災預警,三級限入,二級撤出。”李虎解釋說,三級預警時需限制游客等外來人員進入危險區域,二級預警時需組織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全部實施提前轉移避讓,撤出危險區域內游客等外來人員。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