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成都市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地區達到大雨。成都市氣象臺預計,到18日以前,成都市將迎來新一輪強降雨天氣過程,其中的特點為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累計雨量大。
對于新一輪降雨,成都的河道防汛有哪些準備?14日,成都市河道監管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道,12日晚至14日中午12時,市河道監管中心共計已出動40余車次,200余人次,巡查重點點位152處,排查發現問題9處,及時處置9處,清運垃圾50.58噸。
▲工作人員在成都錦江合江亭段進行安全巡查
100多公里河道 專人來回巡查
14日上午,記者在成都錦江合江亭段走訪時,發現四名身著黃色警示馬甲的巡河人員正在步道邊仔細查看護欄、步道路面,檢查四周設施是否完好等。
“快,拉兩條警戒線,這里有一根護欄鐵條松動了。”一名巡河人員高聲通知另三名同行人員。
即刻,另一名巡河人員撥打電話通知維修人員前來現場;同時,幾名巡河人員在松動護欄處貼上兩條明黃色的警示條。
“我們轄區內的河段長度有100多公里,又分為6段不同的區域,每段每天都會安排巡河人員來回巡查。”成都市河道監管事務中心縣域河道監管和水資源調度科科長陳建國告訴記者,巡河人員的巡查范圍包括從河面到河道兩岸的步道、設施及綠化帶。
“巡河人員首先要看河面是否有大型漂浮物,比如常見的一些折斷樹枝等,一旦懸掛橋墩,會形成阻水并造成橋體不穩,帶來風險。”陳建國介紹,如果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巡河人員會通知中心搶險組,隨后安排專人攜帶設備到現場阻攔漂浮物,還會派人員穿戴好安全設備,用繩索綁定漂浮物,最后用大型機械吊起后放至地面,由工作人員將其鋸成多段后運離。“在岸邊,則要注意堤防、護欄及步道路面的完好,或者路邊設施(座椅、垃圾桶等)可正常使用等。”
▲為了應對到來的汛期,錦江合江亭段水位已經降低
24小時監控河面實時變化
據介紹,防汛期間所需的眾多物資,被存儲在中心防汛庫房等7個中心城區的不同位置。“目前成都的防汛物資是充足的,以這個庫房為例,目前有防汛沙袋5000余支,每支約16斤重。此外還有2萬余個編織袋及700余條噸袋。”成都市河道監管事務中心庫房管理員袁正旭向記者介紹,庫房里同時存儲著10多個應急燈、數臺發電機,“在防汛作業現場,如果出現斷電的情況,這里的應急燈、發電機可供應電力長達8-9小時。”
在庫房內,整齊碼放著三排防水擋板。袁正旭介紹,“防水擋板高度為60厘米,如果在城區出現河水漫堤時,這些防水擋板輕便且易組裝,可快速組裝成擋水墻,保護地鐵、地下室等區域的設施。”
▲防汛庫房里堆放的防汛應急物資
除了充足的防汛物資外,智能化的防汛監控系統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成都市河道監管事務中心的指揮中心內,記者看到一名工作人員目不轉睛地盯著兩塊電腦屏幕。
陳建國介紹,“指揮中心每天都是24小時安排專人值守,實時監控。”
他指著左邊的電腦屏幕說,“這個電腦屏幕循環顯示成都100多個河道監控點位的水閘、河面實時變化情況。而在右側的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是防汛指揮系統各項數據,其中包括成都全域的雨量分布情況、隧道水位情況及河道水情等。”
陳建國表示,該系統實時監控河道數量280余條,實時數據顯示相關區域的水位均為正常。此外,在雨情分布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如淺綠區域的降水量為0-9毫米、深綠區域的降水量為10-24毫米等。
加強巡查頻率,安全隱患及時處理
接近中午,記者途經沙河錦江區段時,發現人行步道上,有多根行道樹的枝干因降雨天氣折斷斜倒在正中間。“我們在道路兩旁拉起了警戒線,前后均有20米左右。”河道綠地管理站副站長苗清松表示,由于枝干較為高大,管理站調配了一臺電鋸,將枝干鋸為6段,并將四周散落的稍小的枝干一起鋸斷,徹底消除隱患。
在現場的前后警戒線處,管理者各安排了兩名工作人員,防止行人誤入警戒區。
▲工作人員清理沙河錦江區段倒下的樹木
“我們從了解情況到全部處理完畢,用了30分鐘。”苗清松向記者表示,“在本輪強降雨開始后,我們在相關區域加強了巡查沙河綠地的頻率。就在上午,巡查人員發現枝干斜倒在人行步道上,造成了安全隱患。隨后我們迅速行動,在兩側拉起警戒線,并清除枝干。”
苗清松介紹,這是他們的日常巡查工作,“巡查人員在巡查過程中會注意路邊是否出現斷枝、倒樹以及路面沉降的情況。如果發現,我們會即刻處理。”
紅星新聞記者 胡謙 攝影記者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