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迪 川觀新聞記者 吳亞飛 成都觀察 王翱 攝影
7月,成都進入主汛期,暴雨暴晴、大風雷電、旱澇急轉等天氣增多,全市各區域的安全度汛牽動著整個城市的神經,地下排水管網、下穿隧道等防汛設施面臨考驗。
從防汛監測預警,到“上天入地”的智能設備,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讓防汛抗洪更智慧。7月25日,川觀新聞記者進行了現場探訪。
隧道積水監測機器人覆蓋主城區96座下穿隧道
晚高峰期間,作為主城區交通動脈的紅星路下穿隧道,車輛川流不息,隧道入口的立柱上,一個黃色的智能盒子雖不起眼,但卻發揮著大作用。
![](http://n.sinaimg.cn/sc/crawl/117/w550h367/20240726/2e5a-22faffbae06fb8f363089d74a4289c50.jpg)
紅星路下穿隧道入口處聲光報警器
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城東管護所所長助理宋宏錦介紹,這款智能盒子又名聲光報警器,里面藏著芯片、AI算法模型等感知設備,一旦隧道內出現積水,被監測到積水超過30公分,智能盒子就會通過聲音、燈光自動報警,并調整交通指示燈,讓通行狀態變為禁行狀態,禁止車輛駛入,保障車輛安全。
進入隧道內,只見隧道頂部的巡檢機器正來回穿梭,以0.5米每秒的速度沿著軌道到達各個關鍵點位,一旦發現滲水、裂縫、變形等異常情況,會立即將數據上傳至云端;地面的智慧液位監測裝置安裝在道路最低點處,一旦積水觸發預警,將把預警信息推送至后臺。
![](http://n.sinaimg.cn/sc/crawl/117/w550h367/20240726/ee6a-9a32627411da628ce1a588ec6072ee5f.jpg)
巡檢機器
目前,隧道積水監測機器人已覆蓋成都市主城區96座下穿隧道。在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的智慧感知平臺,是控制這些設備的“智慧大腦”,大屏幕上顯示著96座隧道的實時畫面及監測數據等信息。
宋宏錦介紹,智慧感知平臺接收到前方的預警信號后,會自動通過短信、電話發送報警信號,通知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對隧道積水進行緊急處置。
排水工作也將同步啟動。宋宏錦表示,這些隧道下面安裝了多個智能排水泵,當積水達到預警線后,智能排水泵會開啟自動排水,智能設備實時監測水位變化,自動啟停多個排水泵。
“以往在汛期,每座隧道內都需要安排多個工作人員進行輪班值守,如今有了隧道積水監測機器人‘幫忙’,不但提高了隧道的安全等級,還節約了人力成本。”宋宏錦談到。
7600余公里排水管網完成“體檢”
市政排水管網是城市的“毛細血管”,在防汛關鍵期,保障這些“毛細血管”的通暢尤為重要。目前成都市主城區7600余公里排水管網、22.2萬座檢查井已陸續完成“體檢”。
“這是雷達式液位計、靜壓式液位計與電導率水質儀。”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排水專家李曉玲介紹了針對成都排水管網特點而定制開發的三款“黑科技”設備,不同的設備用于不同的場景,功能也有所不同。
![](http://n.sinaimg.cn/sc/crawl/59/w550h309/20240726/6b4c-f3fd893e4561f05e67eaeb9c7d9d1dca.jpg)
紅星路下穿隧道積水線標識
以靜壓式液位計為例,通過壓力傳感器與電信號之間的轉換,來測量管網檢查井內水深,若排水管網內出現異常情況,如水位上漲過快或水位超過一定高度時,系統便會提前預警,避免出現堵塞、冒污、積水等現象,在市政管網、下河排口以及污水廠進口等排水系統中,均能看到靜壓式液位計的身影。
這些智能設備就像排水管網的“哨兵”,能實現全域感知和動態預警功能,幫助決策者快速發現問題,全方位評估管網運行狀態,實現高效管理。一旦發現“疑難雜癥”,還可針對性開展“微創手術”,減少“開腸破肚”的開挖方式。李曉玲例舉,這時會派出城市管網巡檢“機器人”,進入位置比較刁鉆的管道,發現管道內出現滲漏、腐蝕或塌方的情況后,采用紫外線固化法CIPP非開挖修復工藝進行施工,為管道做一個“微創手術”。
![](http://n.sinaimg.cn/sc/crawl/117/w550h367/20240726/1a1e-19ef3a5118b8afefe441207286aa147c.jpg)
智慧液位監測裝置
“當前,個別下沉式道路和低洼區域是重點防范區域。”李曉玲介紹,目前已在這些區域增設了雨水箅子擴大進水口,并加強疏通排水管道,消除安全隱患。此外,還對城市易澇風險點位采取“一點一策”,在降雨期間,強化巡視巡查及全程值守,出現汛情后第一時間處置應對。
據了解,目前智慧管網建設類產品已應用于成都市主城區7600余公里排水管網,輻射面積超過550平方公里。
水位監測管理系統確保照明用電安全
細心的彭州市民可發現,街邊多了一些膝蓋高的小盒子——這是城市智慧照明水位監測管理系統。
“為切實做好防汛工作,我們依托彭州城市照明互聯網大數據信息管理平臺,新增了城市智慧照明水位監測管理系統,并通過實地勘察,對城區18個易積水路段安裝了水位傳感器。”彭州市市政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具體來說,該系統能實現24小時多檔水位監測,當路面出現積水情況時,將第一時間發現和報警,同時對照明用電設施進行斷電保護,防止照明設施被水淹沒帶電運行,避免安全事故發生,同時還具備自檢功能,在日常無水浸時能夠通過自檢功能,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
在彭州市市政公司的城市照明互聯網大數據信息管理平臺上,工作人員實時觀測數據,屏幕上清晰地顯示出路燈監控、漏電監控、水位監測等信息,能夠精確查看具體控制箱的所屬名稱、編號等,各個點位的水位監測情況一目了然。
“7月13日凌晨3時59分,調露寺東路某點位積水達到5厘米及以上,系統進行自動報警,道橋防汛人員收到報警后立即趕到現場,對積水點位進行警示打圍,并開展排查處理工作。”彭州市市政公司相關負責人指著一條已處理的信息介紹,有了這套系統,可有效提高暴雨天氣的應急能力,強化水浸路段的遠程控制管理,值班人員也能及時掌握路段狀態變化,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