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鄒阿江 攝影報道
“大家好,我是英英,參與流浪寵物救助近20年了。。。。。。請求大家幫幫小院,為它們提供一個生存空間。”8月6日,67歲的英阿姨在領養群幾個年輕人的建議下發布了一篇求助帖子,她希望社會愛心人士能夠為新搬的小院落捐贈寵物用品,也能夠到小院來領養流浪貓狗。
英阿姨
今年是英阿姨管理流浪貓狗的第16個年頭,就在三天前她帶著40多只流浪小動物搬到了新家——位于成都市新都區繞城大道附近村子里的老舊樓房里。英阿姨給新家取名叫英英小院,她介紹小院里基本都是老弱病殘、顏值不高的田園犬,很難找到領養者。
8月7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驅車前往新都繞城大道東一段,穿過一條小路便來到了英英小院。這是一棟看上去被廢棄多年的樓房,房子里外到處堆放著雜物。一進門,十余條小狗搖曳著尾巴,蜂擁而上。英阿姨說,目前小院的生活場景并不完善,還需要添置家電和寵物的基本用品。
收養數量增加
花800元為流浪貓狗租下新家
2008年,從未養過寵物的英阿姨在成都街頭領養了一只吉娃娃,自此開始了她的流浪動物救助之路。盡管最初對貓狗充滿恐懼,但她很快就愛上了這些小生命,認為它們富有靈性,能給人以陪伴和情感支持。
記者發現,英英小院里的流浪貓狗多是從各種艱難環境中被拯救出來的——有的來自垃圾桶,有的被從下水道中救起,甚至有的被遺棄在工地。。。。。。
流浪狗
“救助的貓狗幾乎都出現在不同場景,情況也不一樣,我實在不忍心就把它們帶回來了。”其中,二樓上還收養了五六只流浪貓,最小的一只是不久前剛從下水道救起來的橘貓,看上去只剩下皮包骨頭了。
三天前,領養群的友友(愛心人士)開著大卡車幫英英阿姨搬家來到了流浪動物們的新住所。這是英英小院第8次搬家了,英阿姨希望這次能夠住的長久一點。
原來,英阿姨并不想因為收養流浪動物而擾亂居民的生活。她提到,隨著收養數量的增加,前六次收養場所都在市區樓房里,流浪狗一聽到動靜就會叫,遭到不少居民投訴。去年6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處小院,但前段時間小院因暴雨出現大面積圍墻垮塌,只能被迫搬離。
被咬壞的籠子
為了找到新的住處,不會騎電動車的英阿姨騎著自行車四處尋找,最終以每月800元的租金租下了這棟有圍墻的獨立院落。
此刻,成都的氣溫高達36攝氏度,伴隨著蟬叫聲,狗狗們也受不了酷暑都躲到了房間里的陰涼處。記者看到,院內設施簡陋,過道和四間房里共擺放著20余個鐵籠和幾張木質小床。3臺正在運作的風扇,雖然風力不大但勉強能夠帶來些許涼爽。
小院物資匱乏
希望更多愛心人士能夠進行領養
下午四時許,生銹的鐵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狗狗們叫了起來,蹦跳著跟在英阿姨身后去迎門。敲門者是曾阿姨,她手里提著一袋剛從市場上買來的鹵鴨肝,切碎后可以拌在米飯里充當狗糧。
英阿姨為流浪貓狗準備的醫用品
“我和小曾是一年前認識的,她經常會送一些物資過來,很有愛心!”原來,曾阿姨家里也養了兩只小狗,她有時候撿到了流浪貓狗就會送來小院請英阿姨照顧。
“現在不好找領養者了,都想領養名犬,看不上這些‘串串’(混品種的狗類),只有全部都養著。”英阿姨坦言,要收養這些流浪小動物只靠她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這些年自己的女兒和友友們都在幫助她。
英阿姨透露,目前新搬來的院落還沒有安裝天然氣,狗籠也很缺乏,40多只狗只能擠在20余只鐵籠里,院壩里還需要安裝遮雨棚。她說,“有了天然氣就可以給這些動物洗澡,裝了雨棚就不用擔心下雨。我快70歲了,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如果有志愿者愿意和我一起來照顧這些流浪貓狗那就更好了。”
結束采訪后,記者與英阿姨告別,走訪了院落周邊。鐵門外是一條一米多寬的水泥路,對面是一排的看上去十分破舊的老樓無人居住。沿著小路往左走,不遠處就住著一戶人家。
英阿姨女兒送來的風扇
記者上門拜訪,迎客的是70歲的游大爺。“大爺,你認識隔壁的英阿姨嗎?就是收養了很多流浪貓狗的那戶人?”
大爺答道:“聽說了,不熟。養了兩只狗,我知道你想問啥子,隔壁養了很多貓狗嘛,目前并沒不影響我的生活,我不反對她。”
下午五時許,太陽依然高掛在半空,曬得人直流汗。與游大爺聊完后記者路過英英小院,英阿姨正準備蹬自行車回家,她說要回去做飯了,吃完飯還得給這些動物送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