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霽月
8月21日,成都市民王女士向封面新聞記者反映,位于成都高新區的網紅人行天橋“蘑菇橋”交通混亂,明明有禁止騎行的交通標志,但仍有部分市民在橋上騎行,為行人通勤帶來安全隱患,王女士表示:“這哪里還是人行天橋,分明就是‘騎行’天橋,走路過橋常常會擔心自己被撞。”
實探晚上5分鐘內
有93人次騎行通過天橋
8月21日晚上9點,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了王女士反映的網紅“蘑菇橋”,全名“老成仁路跨錦江人行天橋”。伴著微風,一些市民在錦江河畔悠閑漫步,但也能看見,有許多市民騎行通過這座天橋,電瓶車、共享單車、山地自行車、站立騎行車等都在此通行,甚至還有老年代步三輪車、摩托車等。在記者計時測算的5分鐘內,約有93人次騎行通過該天橋。
天橋上,市民李女士向記者分享,這是她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我們靠邊走,才能盡量避免被騎車的人撞著,早晨再來看看就知道這里有多‘壯觀’了。”
8月22日早上8點30分,封面新聞記者來到該天橋附近,早高峰時間,人潮從錦江以南方向通過天橋向北行進。有市民向記者介紹,“錦江以南是中和片區,多為住宅區,很多人是在對岸的天府軟件園上班,所以早晚上下班的時候橋上就很擁擠。”記者注意到,受到天橋兩端限寬樁的影響,大部分騎行者會排隊推著自行車通過路樁,再在橋上騎行,而限寬柱外的道路上,堵滿了等候通過的騎行者,最擁堵時甚至排隊排到了馬路上。
市民吐槽有通行風險
人行天橋變“騎行”天橋
公開資料顯示,這座老成仁路跨錦江人行天橋橋梁全長213米,標準段全寬8米,因橋體上矗立著兩朵碩大的純白色的喇叭狀建筑,被網友親切形象地稱為“蘑菇橋”。
在該橋建成通行之初,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打卡也得到了一致好評。夜晚,或是在橋上漫步欣賞錦江夜景,或是在“蘑菇”下乘涼休息,橋上的燈光倒影在錦江上, 如同一幅城市山水畫。
![](https://n.sinaimg.cn/sc/transform/162/w550h412/20240828/3b13-3dc01daac319c65e430c939c91bca2cc.jpg)
為何一座廣受好評的網紅橋會受到市民的投訴吐槽?主要矛盾還是聚焦在來往的騎行車輛上。一方面,騎行者排隊推車通過限寬樁,阻礙了行人的通行,造成交通擁堵。另一方面,橋兩端出入口,均為下坡路段,騎行車輛下坡時速度的加快容易帶來安全隱患。此外,電瓶車、自行車在橋上穿插行駛,步行者失去了專屬的人行通道,增加與騎行者的碰撞風險。
有騎行者說:“那么多人在這兒騎自行車,如果不允許騎行的話那就是它規劃設計不合理。”,也有騎行者表示,自己并不是有意為之,是地圖的騎行導航提供的路線。
記者搜索發現,若是要跨越錦江,從天府軟件園到中和片區,地圖提供的騎行路線就是上橋行駛,時長約2分鐘,如果繞行至天府大道南段輔路的騎行路線,時長約17分鐘。一位騎行者說道:“騎行過橋2分鐘就到了,否則要繞一大圈,誰會愿意?”
明確設有禁止騎行的交通標志
天橋出入口的部分限寬樁被拆除
實際上,在天橋兩端的出入口,都豎立著兩排限寬樁,并在顯著位置,設有禁止騎行的交通標志。然而這樣的設計與標語并沒有阻攔下騎行者的通行,沒辦法一次性順利通過路樁的人,會推著自行車慢慢卡好角度通過,通過后再繼續騎行。
此外,天橋兩端的限寬樁,有2根路樁明顯被人拆除過,形成了一個近1米寬的缺口,這樣的缺口恰恰便于電瓶車等稍寬一點的車型“絲滑”通過。而保留的路樁有明顯被自行車、電瓶車等碰撞后,留下的剮蹭、凹陷痕跡。
面對該人行天橋的騎行亂象,有市民認為,現有的限寬樁形同虛設,反而還帶來擁堵與隱患,不如直接取掉放寬通行。也有市民認為,騎自行車過橋可以理解,畢竟能節約時間。建議在天橋上做個分流設計,劃分出天橋上的人行區域和騎行區域。
記者注意到,此前有市民將上述現象反饋到公開問政平臺上,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回復:“您的留言已收悉,目前承辦單位正在處理,后續我們將再次回復辦理結果,請您耐心等待,并持續關注平臺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