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攝影報道

  近期,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發售并迅速爆火破圈,相關話題成為當下人們熱議的焦點。該游戲大量人物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其中的“四瀆神龍”就是參考、改編《西游記》中涇河龍王的四個兒子——青背龍、赤髯龍、小黃龍、小驪龍。這四條龍分別鎮守江、河、淮、濟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其中,青背龍負責鎮守長江,它的原型“江瀆神”即“長江之神”,如今就位于成都浣花溪旁邊的四川省博物院。

  長江之神與二神姝銅像

  01

  江瀆神銅像隱于成都鬧市中

  9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四川省博物院,穿過一條曲折的林間小道,在一座仿古亭正中,有三尊銅像坐落,底部銘牌上寫著“長江之神與二神姝銅像”。

  現場展板資料顯示,端坐中間的主尊就是“長江之神”,高2.88米,頂束發冠,蟒袍玉帶,巍然正坐;兩側二女神像高1.8米,霞披鳳裳,端莊淑儀。鑄造工藝十分精美。

  長江之神銅像

  3件銅像背后的衣袖位置刻有題記,記述因之前的神像已傾斜下陷,于是在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冬季最后一個月的一個吉日,蜀王命人鑄造了這3尊神像。同時,還刻有一通碑記,增建一所后殿和鐘亭、鼓亭。

  銅像為何會在這里呢?四川省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所副所長李忠東介紹,這三座銅像原本在成都江瀆廟中,1911年廟被拆了,改建為南城小學,廟內文物四散,而江瀆神及兩位神姝的銅像在1924年移至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收藏,上世紀50年代轉交至四川博物院。最終,2009年隨四川省博物院遷至浣花溪畔,從此在這“安了家”。

  02

  解讀:江瀆神為何在成都?

  山川崇拜,幾乎伴隨人類發展歷程,我國古代封建王朝都會祭祀名山大川。對江瀆的祭祀更是關乎國祚民殷,歷代王朝都極為重視。

  “秦朝統一天下后,確定于蜀地祭祀長江。西漢初年,在成都修建了供奉長江之神的江瀆廟。”成都并不位于長江之濱,為什么要把祭祀長江之祠設在這里呢?李忠東解釋,在古代,人們一直視岷江視為長江正源,直到明代徐霞客才糾正為金沙江。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長河中,岷江就等同于長江。它所滋養的,有著2300多年建成歷史的成都,自然就成為祭祀長江的地方。

  成都的江瀆廟建于何時?李忠東介紹,秦代岷江流域的蜀地修建有江水祠或江神祠,但在史籍中沒有記載具體位置,所以江瀆祠廟的詳細地址今日難以考證。后來的江瀆祠又稱江瀆廟,建于隋開皇二年,進入宋朝后成都江瀆廟漸入鼎盛期。明清兩代經過戰亂,多次重建。1911年,成都江瀆廟改建為南城小學,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03

  江瀆神和成都江瀆廟有何意義?

  隨著時光流逝,江瀆神、江瀆廟以及江瀆文化被漸漸遺忘,一次意外讓它們重回大眾視野。

  2021年,四川省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所在開展成都市水文化遺產普查課題田野調查時,發現草沒于鬧市的江瀆廟遺址及江瀆神銅像。之后,在專家們推動下,江瀆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得到了相關部門和人們的關注。

  “古蜀和今天的成都皆因水而興。”李忠東說,從大禹治水,到修建都江堰,再到近現代的無數治水者,是他們創造蜀地的富庶與成都的千年繁華。“江瀆神”和“江瀆廟”代表著河流文化,表現出古人對孕育了東方文明和中華文明的名山大川既親和又敬畏的一種心態,也是長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成都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困,因水而榮”城市的珍貴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