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何以愛國?青年有最熱烈的答案。

  面對壯美山河,他們會用腳丈量大地,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祖國一山一水;在文明傳承面前,他們用文物傾力串聯起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記憶;他們遠赴萬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他們不是從天而降的英雄,而是一群向險而行的凡人,以凡人之軀鑄就不凡中國。

  這些熱烈的答案,在昨晚燃成一片“火源”。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關于大思政課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2024年9月25日,多位行業杰出代表齊聚成都,共同帶來“青春大講堂·我和我的祖國”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他們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講述何以中國、何以愛國,號召廣大青年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數據顯示,近100萬人在線同上這一場大思政課。

  ?  +

  +

  跨越萬里守護

  鑄牢共同體

  跨越山海,萬里奔赴。當晚的舞臺上,四川省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所副所長、自然資源部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典贊·科普中國”2023年度科普人物李忠東動情地講述著自己腳下曾丈量的祖國大地。

  ▲李忠東

  何以中國?在他的眼里,是960萬平方千米的綿延和473萬平方千米的澎湃。從高原大漠的蒼涼雄渾,到煙雨江南的溫婉動人;從風吹草低的茫茫草原,到碧海連天的廣袤海疆。李忠東結合自己的職業,帶著現場觀眾沉浸式踏遍九州山河,感悟大美中國。

  “為什么我們要像愛護生命一樣去愛護一山一水?因為,寸寸山河都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李忠東從成都愛國將領王銘章以身守城的故事講起,再現340多萬川軍出川抗日的壯烈,也給出了“何以愛國”的最生動詮釋: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這大美山河的每一寸土地都來之不易,值得我們用生命去捍衛和守護。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卻要相逢。

  跨越萬里守護的還有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副院長、中國(四川)第22批援莫桑比克醫療隊隊長金濤。當晚,在他多個“第一”的講述中,讓現場觀眾了解到,中國還有這樣一群默默奉獻的“白衣外交官”。

  ▲金濤

  2019年,作為中國(四川)第22批援莫桑比克醫療隊的隊長,金濤前往非洲的莫桑比克共和國展開醫療援助工作。克服重重困難,金濤和隊友們創造了多個“第一”,并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臨別時,金濤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禮物——繡有當地醫院院徽和醫療隊隊員名字的白大褂,這是當地對醫生的最高禮遇,也是這群中國“白衣外交官”傳遞健康與友誼的最好詮釋。

  回憶起非洲的點滴,金濤十分感慨:今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在北京成功舉行,非洲53個國家都派出了代表參會,這積極響應的背后,是幾十年來一大批項目在非洲大地上落地生根、碩果累累,為非洲人民建設國家、發展經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援助。

  何以中國?金濤給出一個響徹舞臺、擲地有聲的答案,世界意義上的中國,是“親仁善鄰”的中國,也是“協和萬邦”的中國,更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貢獻力量的中國。

  有人遠赴萬里,就有人乘風萬里歸來。

  侯旭是廈門大學南強特聘教授,他還有一個國際名稱——IUPAC100號“鐨”元素全球代言人。

  從中學一路到四川大學,再到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侯旭從成都走出來,快速成長,獲得去美國哈佛大學進一步求學的機會。在美期間,他還收到了哈佛-麻省理工醫療科技學院的工作邀請,但他毅然放棄,“我的一切都是祖國培養的。所以,我的根,永遠在中國,我要回中國去。”

  ▲侯旭

  2016年,侯旭回到祖國,入職廈門大學。他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很幸運能夠在祖國國力不斷強大的今天,為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更加感恩,一代又一代的前輩們的無私奉獻,為今天建設科技強國打下了扎實基礎和鋪平了道路。

  ?  +

  +

  以青年奮斗之力

  唱響文脈傳承

  無論路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最初的起點。

  活動現場,成都博物館黨總支書記、館長任舸帶來了成都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從“悶墩兒”鎮水神獸石犀,到技藝巧奪天工的漢代勾綜式提花木織機,再到“信息量極大”的天府漢碑……任舸的講述仿佛瞬間將現場帶入博物館奇妙夜。

  ▲任舸

  靜態的文物,被敘事打開張力,中國輝煌的治水歷史、織造業發展歷史以及古代教育史,在現場觀眾眼前,變得清晰而立體,串聯起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記憶。

  在任舸口中,今天的成都,各類博物館已有196座,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當晚,這位文化傳承工作者也向廣大青少年發起邀請:請各位走進博物館,通過文物了解歷史、感悟文化。

  如果說那些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是一筆有形財富,那千百年來,先輩們倡導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中華民族無形的精神財富。

  從2018年起,成都市錦江區嘉祥外國語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扶貧號召,先后派出六批支教老師前往小金縣,大幅提升當地教育質量,助力更多孩子走出大山。這些被改變命運的孩子中,其中就有湯立秀。

  湯立秀如今已是四川農業大學的一名學生,填報高考志愿時,她堅定地選擇了鄉村振興方向。曾經的少女長大“飛回”了家鄉,老師蔣宗材則留在教育崗位。

  ▲湯立秀

  ▲蔣宗材

  昨晚的舞臺上,出現了這樣一幕感人時刻:這對師生再度相逢。

  他們說,時代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條件,對于廣大青少年而言,奮發勤學,回報家鄉,回報人民,就是愛國心到愛國行的最生動實踐。

  自強不息是向上向前的動力,厚德載物是向下向內的根基。對于“拼搏”二字的書寫,四川體育職業學院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曾經的奧運冠軍馮喆也許最有發言權。

  ▲馮喆

  馮喆,別人眼里的天才少年:11歲入選省隊,16歲入選國家隊。2006年,他第一次在國際比賽上拿到金牌。

  在倫敦參加奧運會決賽時,這位少年成名,又遭受過數次打擊的天才坦言,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但臺上飄揚的五星紅旗和中國觀眾的吶喊,給了他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最終他成功獲得男子雙杠冠軍和男子團體冠軍。

  如今的馮喆,成為了一名老師。面對未來,他在演講臺上激動地表示,希望可以引導更多的中國少年,帶著拼搏精神,從學校操場走向世界賽場,為國爭光。

  ?  +

  +

  以平凡之軀

  鑄就不凡中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千千萬萬平凡人的奮斗,新時代的平凡英雄,隱藏在各行各業勞動者之中。

  今年是市消防救援支隊作戰訓練處副處長、市航空消防救援大隊籌備組負責人胡楊從事消防工作的第18年。18年來,他執行過上百次充滿挑戰和危及生命的救援任務。

  ▲胡楊

  胡楊曾常常聽見別人開玩笑地說,你們消防員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如同無所畏懼的 “六邊形戰士”。這句話,曾戳在胡楊的心坎上,當晚借著舞臺,他說出了內心的“怕”,“消防員也是凡人,是兒子,是父親,是丈夫。在無情的水火面前,有誰是真的一點都不害怕呢?”

  但是,危難當前,作為消防員,胡楊的回答仍鏗鏘有力:“我們不上,誰上?”

  國家電網四川電力成都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副隊長樊金柱的每一天,都是平凡且盡責的一天。

  從2002年服務隊成立至今,樊金柱和隊友們參與過的各類搶險搶修及愛心服務人次,已經超過了10萬人次。日常工作中,隊員們是電力與社區居民家里的連心橋。開關壞了、跳閘了、停電了,任何用電故障,這支“電力110”隊伍都會上門處理。

  ▲樊金柱

  當城市迎來重大活動時,這支隊伍是電力與城市管理之間的連心橋。成都大運會期間,他們為四川大學望江校區體育館搭建“第二通電通道”,一旦出現故障,能夠實現秒級恢復供電。

  隊員們還將服務范圍從用電領域擴大到生活領域。一份延續了22年的“幫扶地圖”,見證了他們和社區居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樊金柱說,未來將繼續為萬千用戶守護光明,守護燈火里的璀璨中國。

  平凡人的善意和溫暖之舉,還記錄在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程銘眼里。

  英雄,不過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程銘說,關于城市的暖意從何而來,他已經在無數普通人身上找到答案。

  “成都的溫暖,來自一個又一個平凡人,來自他們的自強、孝敬、奉獻、堅守、友善和尊重。這些平凡之善,構成了成都這座城市的溫暖,讓‘和諧社會’在現實中有了最生動的投射,讓‘幸福中國’有了最美的描摹。”程銘說。

  ?  +

  +

  以“星星之火”

  點燃青年愛國熱情

  一場場講述,一個個故事,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了聽課青年們的愛國熱情。

  新時代的青年該如何勇擔歷史使命、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許多聽眾帶來自己的思考。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師、成都市學習強國先進個人陳驊煒說,活動有多組優秀嘉賓來到現場,講述自己的故事,對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視覺震撼和心理震撼,是每一個觀眾都能夠感同身受的教育。

  “思政課并不大、并不空。”陳驊煒表示,活動啟發了他在今后的思政課堂上,把更多的大故事轉化為小故事講給學生聽,比如大家身邊的成都故事、榜樣故事,用貼近生活的故事,讓思政教育更好地走入孩子們的內心。

  這也是“大思政課”主題活動的意義所在。一場場別樣的講述,讓互聯網流量成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巨大增量。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的教育強國,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打造更多“大思政課”品牌,讓“Z世代”青年學生在身臨其境、親眼見證中,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

  在成都,創新開設的“青春大講堂”系列活動已經多次為青年成長賦能,“青春大講堂·2024成都城市跨年演講”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青春大講堂·成長之路主題演講”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等相繼開展,帶來大時代里的薪火相傳。

  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

  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

  不斷拓展實踐育人

  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

  我們正在不斷積極探索

  何以中國?

  是萬千你我的匯聚

  何以愛國?

  是萬千奮斗的合力

  而當個人命運和祖國緊密相依

  愛國也有了最生動的描摹

  唯以更有為的青春

  成就更好的自己

  方能不負時代、不負夢想

  成都商報-成都發布記者丨葉燕 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