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作為四川全省產業基礎最好、經濟發展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成都平原經濟區以全省約18%的土地貢獻了6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集聚了超50%的常住人口。
11月4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成都平原經濟區等五大片區國土空間規劃新聞發布會。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羅旭剛表示,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通過統籌各類資源要素,構建以“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為主要特征的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新格局。
![](http://n.sinaimg.cn/sc/crawl/87/w550h337/20241105/ff87-c2cf1bf55f824e7fa85ddca359e7a88f.jpg)
羅旭剛 圖據四川發布
在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進程方面,成都都市圈4市突出各地優勢特色,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共建世界級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為引領,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產業平臺等創新節點為支撐,共建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加快打造3條由成都延伸至德陽、眉山、資陽的軌道交通,保障市域間高頻率的通勤需求。
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內8市協調發展,將以成都都市圈為先導,推動一批跨市域合作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高能級空間載體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雅安與成都共建亞蓉歐雅安組貨基地,推動樂山市夾江、井研建設成樂一體化發展先行示范區、天府新區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基地,推動成德綿產業聯動區建設,加強成德綿眉遂深化電子信息產業協作,探索開展毗鄰地區融合發展試點建設。
如何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同互動?據悉,加快推進成渝中線高鐵建設和成渝高速公路擴容,強化成渝兩地的直連直通;推進成都科學城、重慶科學城、綿陽科技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協同各市大學城、高新區等創新集聚區,構建區域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自然人文多重資源優勢,依托成渝古驛道和現代交通走廊串接各類資源,重點串聯大熊貓國家公園、金沙遺址、天府錦城、樂山大佛、峨眉山等古今文化資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