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183戶住房,竟有53戶改成了旅館民宿。”近日,有網友在“四川省網上群眾工作平臺——問政四川”上反映,位于成都市武侯區萬高都市欣城小區“住改商”問題嚴重,有不少住戶把住房改成旅館民宿,有的甚至改成群居房,導致人員復雜,私拉電線,噪音污染等問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該問題已經存在十余年,小區居民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一情況,但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這些旅館民宿仍在營業,甚至老板宣稱自己經營的是“網約房”,“不受監管”。
情況究竟如何,記者實地調查采訪。
矛盾
一夜報警四次,小旅館與居民多次爆發沖突
“不久前,隔壁住改商小旅館的住客把煙頭丟進我們家陽臺,差點點著窗簾,要是房子燒起來就釀成重大火災事故了。這已經是今年以來第三次發生這種事了,實在讓人忍無可忍。”家住成都市武侯區萬高都市欣城小區的業主楊先生感到非常氣憤,說起自己近年來在該小區居住的經歷,就直呼“惱火”。
在他的印象中,從十年前開始,小區內就陸續有人把住房改成小旅館經營,后來越來越多。因為人員復雜、私接電線、噪音擾民、環境臟亂等問題,業主與旅館老板已經不知爆發了多少次沖突,“比較近的一次爆發沖突是在10月19日晚上,當晚業主報警4次。”
近日,記者來到萬高都市欣城小區走訪調查。在大廳等待電梯的時間里,就有兩撥人拖著行李走了進來。業主表示,“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都是旅館住客”。
該小區除1到5樓為臨街商鋪外,6至27樓均為住宅房。記者坐電梯到6樓,駐足不到一分鐘,就有小旅館老板推開門推銷起了“網約房”。
跟隨老板走進房間,記者看到原本套三的住宅被隔出7間房,每個房間配有獨立衛生間,售價50-60元不等。原餐廳位置是“前臺”,懸掛著“網約房”等字樣,墻上大屏幕顯示著房內房外公共區域的實時監控畫面。記者表示不滿意,需要再看看時,老板主動降價并表示樓上還有一套房也是自己的,讓記者再去挑選。
小旅館把住宅隔出7間“酒店式”房間,每個房間還帶衛生間
從6樓往上走,記者看到幾乎每一層樓都至少有一家旅館或民宿,有的把指示牌張貼在電梯口對面。在一些樓層的樓梯間,還能聞到尿騷味,地面、墻面有清理過臟污的痕跡。
記者在多個民宿酒店預訂平臺上輸入該小區名字,搜出了多家“民宿”“公寓”,每晚住宿費20元到100元不等。下面有不少負面評論,如“臟亂差,與圖片相差十萬八千里”“半夜有人吵架”“不停有人敲門,甚至老板不打招呼就直接開門”等,附上的照片是一間間挨著的小隔間,床鋪是上下鋪。
民宿酒店預訂平臺上,有不少關于萬高都市欣城小區小旅館的差評
從居民們展示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這些所謂的民宿公寓中,有的在面積十余平米的客廳,設置至少8個鋪位,其他房間里,鋪位數量從4個到6個不等。業主們表示,隨著小旅館的住客越來越多,有把廚房改成衛生間造成管道堵塞的,有客廳改成群租房男女混住的,有住客半夜敲錯房門打擾休息的……“小旅館越多環境越差,環境越差越多人把房子租出去改造成小旅館,形成惡性循環。”
小旅館把廁所改成了格子間公共廁所,一個房間里安置了數張高低床
記者碰到一名外賣員,提到這里的居住環境都直搖頭,表示,“接到這里的訂單很頭疼,大樓里面很混亂。”
調查
“住改商”和旅館經營都有嚴格要求,但此處許多小旅館沒有達到
萬高都市欣城小區緊鄰新南門汽車站,離最近的地鐵站只有一兩分鐘的步行距離。業主們告訴記者,正是因為交通便利,許多人才選擇住在這里。然而,交通便利也成了一把“雙刃劍”。最開始,有把住房改成辦公場所的,再后來小旅館就呈爆發式增長。據該小區業主和物業統計,183戶住房中已經有53戶改成了小旅館,將近三分之一。
讓居民們氣憤的是,這些小旅館開業,從未征求過其他業主的意見。記者查到,2021年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規定,“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一致同意。”而在民法典之前施行的物權法,就有此條規定。
對此,記者從市場監管部門也得到證實,“這種小區里面‘住改商’的民宿,除非得到業委會認可,或者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一致同意,能夠出具證明,否則我們不會給予登記。”一名在四川省市場監管部門工作的人士表示。至于小區里部分小旅館營業者為何擁有營業執照,“也許是很多年前開出來的。”該人士猜測。
小區6樓內仍在營業的小旅館
實際上即便有營業執照,在高層建筑里開設民宿,也并不是合法之舉。2019年文旅部發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提出,“經營用客房不超過4層”。2022年該行業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此外,開設旅館、民宿等,除了營業執照,還需要其他相應的證照。《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規定,“申請開辦旅館,應取得市場監管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向當地公安機關申領特種行業許可證后,方準開業”。四川出臺的相關法規還進一步明確,經營主體需要提交公安機關消防機構或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消防安全檢查合格證明等7項申請材料。
“如果缺乏公安、消防備案等后續手續,即便有執照也不能經營,這里面重要的不是辦執照,而是后續的許可。”市場監管部門人士表示。
“這些小旅館基本沒達到這些要求。”業主楊先生說,該小區于2001年建成,除1樓到5樓為臨街商鋪外,6到27樓均為住宅房,這些小旅館就藏身在6-27樓中,并且從來沒有征求業主們的意見。
追問
業主投訴十年未果,“網約房”成監管盲區?
各種規定都有,但為何“卡”不住“任性生長”的小旅館呢?對此,小旅館老板周先生給出的解釋是,此前小區沒有業委會,征求意見無門,于是“先經營著走”。
萬高都市欣城小區沒有成立業委會,那是否就不用征求意見呢?
“一般來說由小區業委會代表業主行使權利,但是在沒有成立業委會的情況下,需要社區、街道等基層組織牽頭,按照民法典規定,雙方一同協商解決。”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甘露說。
針對小旅館帶來的困擾,業主們近十年來也不斷向武侯區公安分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消防大隊、區住建交局等單位反映問題,希望清退這些小旅館。“每次反映之后,相關部門往往把問題推給屬地,玉林街道辦、華西壩派出所來過,當時是叫停了,還有小旅館老板被拘留、處罰過,也有的把門口牌子摘了,但實際上還是在正常營業,問題沒有徹底解決。”
萬高都市欣城小區大廳門口,社區張貼了醒目的宣傳語
為什么十年來這些小旅館都取締不了?記者致電武侯區公安分局,對方表示該片區歸華西壩派出所治理。華西壩派出所接通電話后,表示“不清楚”,讓記者咨詢一位社區民警。該社區民警電話始終未能撥通。
新南路社區人員向記者透露,就在不久前,武侯區委政法委、區委網信辦等11部門以及玉林街道、華西壩派出所對在萬高都市欣城開展了聯合整治,將該小區內經營的此類民宿、公寓稱為“網約房”。上述小旅館老板周先生表示,他經營的就是“網約房”,因而“不受監管”。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的確興起了一種在網上預訂并完成交易,對外提供住宿服務的房源,統稱為“網約房”。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的“網約房”管理法律法規,相應的法律性質、監管部門、管理辦法及處罰措施等,均沒有明確規定。
按照相關行業規定,如將“網約房”定性為旅館業,則經營者應根據《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取得市場監管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并向當地公安機關申領特種行業許可證;如將其定性為租賃房屋,則經營者應根據《租賃房屋治安管理規定》,持相關證件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請登記,經審核符合出租條件后向公安派出所簽訂治安責任保證書。
對此,甘露認為,在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完善之時,不免有經營主體企圖鉆空子,“網約房”不是法律概念,它的預約和支付方式雖然有所改變,但經營性質沒有變,仍是從事住宿。行政執法部門不能被這個名稱所困住,而應該根據其實際經營活動來定性,依法果斷采取相應的行政執法措施。
記者發稿時,傳來新消息,居民告知,相關部門已采取了一定措施,比如公安部門取締了幾家小旅館,在四十多家小旅館門上貼了整改通知,但這些小旅館仍在繼續經營。在多個網絡平臺上,記者也仍能搜出萬高都市欣城小區中正在經營的民宿、公寓。后續整治情況,四川在線記者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