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魅力不僅在于宜居,更在于它能夠激發人們的靈感,幫助他們實現夢想。“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奮進中的創新之城”,是成都給世界的多元選擇,也是成都國際化進程中的獨特標簽。作為一座具有國際視野的大都市,一份獨屬于成都的幸福、活力與拼搏,讓不少外國人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將其視之為“第二故鄉”。

  12月17日,國家移民管理局最新宣布,過境免簽政策進一步優化,停留時間從“72小時”“144小時”變“240小時(10天)”。

  同時,過境免簽人員入出境口岸擴大至60個,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口岸和天府國際機場口岸雙雙在內。

  這一政策的放寬,不僅為成都增添了國際化的新維度,也進一步促進了成都與世界的互聯互通。

  成都的國際化,不僅是政策層面的開放,更是文化、經濟、科技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與交流。

  當經商、旅游、探親訪友和過境的外國人遇上成都,就迎來了難忘的“幸福時刻”。

  英語中有“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蘇軾亦言“此心安處是吾鄉”。

  成都的魅力不僅在于宜居,更在于它能夠激發人們的靈感,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奮進中的創新之城”,是成都給世界的多元選擇,也是成都國際化進程中的獨特標簽。

  作為一座具有國際視野的大都市,一份獨屬于成都的幸福、活力與拼搏,讓不少外國人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將其視之為“第二故鄉”。

  從探索到分享

  愛爾蘭夫婦的“活力日記”

  在成都的街頭,煙火氣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氣息,它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找到一種親切感。

  愛爾蘭夫婦Luke和Naomi,一對熱愛冒險的愛爾蘭夫婦,對世界的好奇心驅使他們跨越千山萬水,選擇成都作為探索中國的起點。

  從落地機場到進入城市,讓他們驚喜的是成都的現代化程度出乎他們的意料。干凈的街道、便捷的交通、高樓林立的市中心,這一切都讓他們不禁感嘆成都與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今年以來,中國在簽證互免、單方面免簽政策上的擴容舉措,有效擴大了中國的對外交往“朋友圈”。

  這些政策不僅提升了城市對外開放的便利度,還顯著提高了城市的國際化水平。

  Luke和Naomi最初選擇成都是因為聽說這座城市“生活方便、美食豐富”,但真正讓他們愛上這里的,是成都人對生活的熱情和友好。他們鐘情于成都街頭的茶館、夜市,也為這里豐富的文藝活動所感染。

  逐漸地,他們開始深入這座城市,體驗成都的慢生活。

  在人民公園的鶴鳴茶社品嘗了正宗的成都蓋碗茶。茶香四溢,伴隨著周圍市民們的閑聊聲,他們仿佛理解了老成都的“安逸”二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片)

  加入公園里的廣場舞,盡管動作略顯笨拙,但他們的投入和熱情贏得了周圍人的陣陣掌聲。Luke在視頻中笑著說:“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廣場舞,雖然跳得不好,但真的很開心。”

  自然,他們也品嘗了火鍋,也嘗試了土豆牛肉蓋飯、魚香肉絲蓋飯等日常飯菜,去“蒼蠅館子”體驗了成都地道美食,還買到了街頭美食——煎糍粑。他們稱這里是“美食天堂”,征服了他們的味蕾,“我們不知道該怎么吃完這么多我們想要吃完的食物。”

  他們的社交賬號吸引了超過10萬粉絲,通過短視頻記錄著從打麻將到學習做川菜的趣味生活,而每一條視頻評論中都少不了外國網友的好奇提問:“成都真有這么棒嗎?”

  從生意到文化

  比利時人的創業夢

  提起成都的知名“老外”,江湖人稱迪老板的Dieter Vanonckelen,一定是個繞不開的名字。從學習再到創業,這位來自比利時來的外國人在無意間完成了一次與這座城市國際化進程的“同頻共振”。

  “快樂寶寶比去年快樂(了)38秒,哈哈?!痹?024成都馬拉松結束后不久,迪老板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展示了自己的“戰績”,而這已經是他第四次成都馬拉松完賽。他曾說過,第一次成馬是讓他愛上跑步的直接原因。

  成都天府大道 圖片來源:新華社(王曦 攝)

  時間回到2009年,年輕的迪老板帶著對東方文化的好奇和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旅程。他的初衷是學習中文,卻沒想到會在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事業和夢想。

  在四川大學的學習經歷,讓他不僅掌握了語言,更深入地了解了成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畢業后,他將對成都的熱愛轉化為實際行動。

  迪老板的第一家店鋪“啤酒窩”應運而生,這不僅是一個酒吧,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在這里,他將比利時的啤酒文化與成都的慢生活哲學完美融合。每當夜幕降臨,“啤酒窩”便成為了外國人和成都本地人交流的聚集地,他們在這里分享故事,享受生活,也讓“啤酒窩”成為了成都國際化的一個縮影。

  Dieter不僅是參與者,更是推動者。他通過自己的事業和活動,給外國人提供一扇認識成都的窗戶,也讓成都人了解到更多國際視野下的新鮮事物,同時也將成都的故事帶向世界。

  在成都,像迪老板這樣的外國人還有很多,他們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也為這座城市的國際化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從科研到未來

  美國科學家的實驗室

  在成都,創新的種子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壯成長,而在生物醫藥的花園里,花同樣開得絢爛。在這里,一位名叫Mark R。 Alderson的外籍專家,以他的智慧和熱情,成為了這片花園中的一位辛勤的園丁。

  “十多年前,邁科康生物所在的生物城都還不存在。而現在,生物城的產業園區是如此現代和龐大?!盡ark就職的邁科康生物,位于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后者是成都構建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的主要承載地之一。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Mark與成都的緣分始于對創新的共同追求,他曾就職于國際非營利性全球健康組織PATH,在疫苗和佐劑領域工作有超30年的經驗。如今,他在成都邁科康生物的實驗室里,與團隊一起,將國際視野和豐富的行業經驗融入到每一項研究中。

  在Mark的帶領下,邁科康生物與蓋茨基金會攜手,共同開啟了一段關于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治療性疫苗的探索之旅。2023年,邁科康生物與蓋茨基金會的合作項目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進展,成都團隊研發的HPV治療性疫苗正處在關鍵的研發階段。

  這款疫苗承載著希望,不僅可能在中國上市,更有可能走向世界,為全球患者帶去健康的福音,特別是在那些宮頸癌等疾病負擔沉重的低收入國家?!拔覀冄邪l生產的疫苗產品,也將從成都‘出?!?,造福全世界的患者?!盡ark說。

  “開展科技創新方面的國際合作,關鍵是建立溝通和聯系?!闭鏜ark所言,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的滋養。他的工作不僅推動了邁科康生物走向世界,也為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全球合作網絡增添了堅實的一筆。

  獨特的煙火氣息、國際化的風采和創新的活力,成都成為了外國人心中的“第二故鄉”。在這里,他們不僅能夠找到心靈的歸宿,還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座城市,正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國際化的格局與氣質,攜手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書寫出“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全球表達。

  文字 | 楊文 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