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韋維王若曄

  近段時間,成都“挖水晶”的話題火了,社交平臺上,有很多網友曬出自己所挖“水晶”圖片。雖有專家表示,網友所挖的實際上多為方解石或石英石,其挖掘價值不大,但依然擋不住“挖友”的熱情,不斷有人在社交平臺上曬出新的“戰績”。

  新出土的“水晶礦石”上附著密集的米粒大小的晶體,晶體的形狀并不規整,多為矩形或多邊行。

  現場情況到底如何?帶著疑問,四川在線記者前往一探究竟。1月11日下午,記者驅車來到雙流區一處村莊,沿一條小路步行并繞過一片菜地后,抵達社交平臺上指引的“挖寶”點位:一處十幾米高的土坡。記者抵達時已有幾位市民站在場,土坡上滿是挖鑿的痕跡。

  市民一下午的挖掘收獲。

  攀談中,記者了解到幾位“挖寶”的市民都是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上的攻略找到此處。劉先生和家人專程從武侯區自駕過來,“娃娃放假了,帶她來挖石頭體驗下新奇。”

  記者抵達時已有幾位市民站在場,土坡上滿是挖鑿的痕跡。

  當天下午,有3批共七八名市民陸續抵達現場,紛紛爬上土坡挖掘“水晶”。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挖掘,現場市民均有所收獲,劉先生和女兒更是挖到了重達五斤多的“水晶礦石”。記者看到,新出土的“水晶礦石”上附著密集的米粒大小的晶體,晶體的形狀并不規整,多為矩形或多邊形。將“水晶礦石”順著陽光的方向左右轉動能看到反光,用清水將外面包裹的泥土清洗后,晶體顯得晶瑩剔透。記者用小刀在晶體表面劃動,很容易劃出痕跡,容易碎裂。

  剛出土的“水晶”。

  記者了解到,當天也有網友前往都江堰“挖寶”,從傳回的照片來看,他們所獲之物與雙流挖得的大同小異。

  剛出土的“水晶”。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工程師楊立告訴記者,通過晶體形狀、礦物硬度分析,網友所挖的石頭大概率是方解石,這是一種在地殼中廣泛分布的碳酸鈣礦物,主要化學成分為CaCO3(碳酸鈣)。方解石的莫氏硬度為3,小刀的莫氏硬度通常為5.5,小刀是否能劃刻礦物便是判別其類型的一種簡單方法。

  1月11日下午,共有3批共七八名市民陸續抵達現場挖掘“水晶”。

  方解石的集合體形態多樣,與形成的地質環境有關,常呈晶簇狀、葡萄狀等等,在工業上有很多用途,比如玻璃、建材等。大家常說的水晶,初看外形容易和方解石混淆,但它們區別很大,化學組成和晶體結構都有明顯不同。透明無暇的水晶,其實就是寶石級的單晶石英,主要化學成分是SiO2(二氧化硅),礦物硬度為7,小刀便無法劃動。

  1月11日下午,記者驅車來到雙流區一處村莊,網傳的“挖寶”點位之一就在這片菜地后。

  專家提醒,個人愛好者在野外無節制“挖寶”,過度會破壞自然森林植被,影響區域巖層的穩定結構。隨意挖的“不明”石頭也存在風險,一些石頭看著透明漂亮,可能含有重金屬、放射性元素等物質,保存或使用不當,或對人體造成一定傷害。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工程師楊立,通過晶體形狀、礦物硬度分析,該“水晶”大概率是方解石。

  如果對更多礦石知識感興趣,歡迎關注“川觀科考隊·如果地球會說話”欄目,邀請了地質專家科普地質知識,一起踏上探索奇妙的“自然地理世界”之旅。

  用清水將外面包裹的泥土清洗后,晶體顯得晶瑩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