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寇敏芳)日前,省政府下發《四川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總體工作方案》,提出從今年起至2022年,基本完成本省行政區域內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推動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作為自然的產物,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性資源。由于自然資源種類多,地區分布關聯性強,不同類型資源相互交錯,自然資源資產存在底數不清、交叉嚴重,所有者不到位、權責不明晰,保護不嚴格、產權糾紛多發等問題,甚至因土地產權主體不清造成“公地悲劇”。
“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自然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出臺《方案》就是為了做好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解決上述突出問題,使產權制度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根據《方案》,確權登記工作將以不動產登記為基礎,對自然資源部直接開展的確權登記之外的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江河湖泊、生態功能重要的濕地、草原、森林等具有完整生態功能的自然生態空間,以及全民所有單項自然資源開展統一確權登記。
《方案》明確提出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并對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清晰界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逐步劃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劃清全民所有、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劃清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劃清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的邊界。推進確權登記法治化,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提供基礎支撐和產權保障。
根據《方案》,我省將配合做好自然資源部直接開展的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并開展由我省負責的自然保護地、水流、濕地、草原、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統一確權登記工作。
經過初步統計,目前我省需要進行確權登記的自然資源共3668處,包括自然保護區166處,風景名勝區94處,森林公園137處,濕地公園64處,地質公園30處,自然遺產27處,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2869處以及不完全統計的水資源281處。
今年,我省將開展岷江、青衣江、蜀南竹海風景名勝保護區、攀枝花蘇鐵自然保護區等20項自然資源的統一確權登記工作。2021年和2022年計劃開展的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等40項自然資源的統一確權登記工作。
2019年10月,我省已正式啟動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對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江河湖泊等重點區域自然資源進行確權登記。根據《方案》提出的時間表,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將于今年全面展開,計劃到2022年,基本完成本省行政區域內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2023年及以后,在此基礎上,將適時啟動非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最終實現全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