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
科技助力生態養殖
十年禁漁,將為多數魚類爭取2至3個世代繁衍,緩解當下長江魚少之困。為了能夠盡快恢復長江的生態,相關部門開展了人工投放魚苗等增殖放流的措施。
2019年12月23日,在蓬安縣嘉陵第一桑梓景區嘉陵江段,工作人員向嘉陵江投放優質魚苗150萬尾,主要投放了鰱魚、鳙魚、草魚等品種,魚苗的體長都在5厘米以上。
“冬季水溫較低,魚苗成活率高。投放的濾食性魚苗、草食性魚苗還可以很好地改善水質。魚苗在生長過程中可以消耗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草,減少水體富營養化,從而改善生態系統,保護水質。”投放活動負責人介紹說。
嘉陵江南充流域禁捕,南充本地消費者對魚肉的需求并不會受到影響。隨著物流業以及南充本地和外地水產養殖業蓬勃發展,市場上的魚類供給依然充足。
近些年南充的水產養殖還有新的亮點。總投資1.5億元的營山縣現代水產融合示范園,實現了生態養殖、科技養殖,依托營漁水產、中坤農業等龍頭企業,改造魚塘1800余畝,發展稻田綜合生態種養6500畝。
“我的園區水域面積有400畝,全部智能控制,只需要4名員工。”營山縣現代水產融合示范園營漁水產負責人楊長軍說,園區36口魚塘都采用新型池塘循環水集約化養殖技術,通過“水產養殖推水增氧設備”“流水養殖槽污物收集排放裝備”等智能控制系統,90%的魚類糞便都可以得到收集過濾,并通過濕地實現水體的自我凈化。
“冬天養鱘魚,夏天養鱸魚。目前年產量能達到75萬公斤。”楊長軍說,預計2020年達到3200噸,其中鱸魚、鱖魚等特種水產450噸、蝦類600噸、優質魚苗100噸,實現產值1.2億元以上,帶動11個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示范園還積極與四川省水產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院校合作,將建設現代水產品種展示區800平方米和水產技術培訓推廣中心。
編后
近年來,長江流域一些地方出現的開發無序等問題,讓魚越捕越少,漁民也越捕越窮。不久前,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更讓長江生態保護成為關注焦點。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去年6月,我省出臺《四川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今年,我國也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十年禁漁,對漁業來說,有挑戰也有機遇。如何同時解決退捕漁民安置、產業持續發展問題,對不少地方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
從一些成功的發展經驗看,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才能在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中找到平衡。在南充,禁捕前,當地已打好了提前量。引導退捕漁民創業就業,實現水產養殖產業化。種種措施,短期內可能會給當地發展帶來陣痛,但長期看,這無疑是“刮骨療毒”,能有效解決發展中的很多頑疾,為長江水清魚美、生態恢復,經濟發展找到良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