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162/w550h412/20200119/5b40-inhcycc5114052.jpg)
憂:這次回家背了5件棉衣
“咋個沒有熱水了呢?”1月19日10點過,列車7號車廂的青年志愿者鄧一帆接到乘客咨詢。
“綠皮車跟動車相比,有時會遇到熱水供應不上的問題,需要到一個站進行熱水補給。”鄧一帆向乘客耐心解釋。
除了熱水斷供,廁所堵塞、空調不管用也是乘坐長途綠皮火車常遭遇的囧事。不過與漂泊的打工生涯相比,旅途上的這點艱辛似乎又不算什么。
“我在外打工10多年了,年輕的時候在杭州那邊當服務員,現在老了沒人要了,就只有進廠咯。”汪華玲今年42歲,是南充閬中人,現在給廣州的服裝廠打零工,沒有與固定的工廠簽訂勞動合同,沒有買社保,工資計件算,加班趕工是常有的事情。“一個月掙三四千、四五千元不一定,貨多點,加班晚點,工資就高點。”汪華玲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連續加了兩天兩夜班。“中間飯都沒吃,我說我不吃飯,利用吃飯時間睡10分鐘老板都不允許。我們是做出口的,國外定了一個專柜,就得加班加點地趕。”
隨著沿海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如今一些工廠開始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尋求更廉價的勞動力。汪華玲感嘆,“現在單不好接,我們那邊好多大廠都搬到柬埔寨去了,說那邊工資低得很,幾百一千元一個月。”
來自巴中市人社局的數據顯示,建筑業、制造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是巴中在外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行業。大部分工作技術難度不高,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易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
除了對前景的焦慮,農民工長期與子女父母分離、同時又難以真正融入城市才是他們內心難以承受之重。
汪華玲生完小孩后就出去打工了,孩子留在老家交給父母帶,只有每年春節回去待幾天。“兒子已經成年了,但是跟我一點感情都沒有,打電話都是 ‘哦,嗯 ’,電話從來沒主動給我打過一個,好陌生哦。”汪華玲顯得有些無奈,“我們住在山梁上,過去通訊不便,娃兒讀小學了都還沒有電話,有人在梁山開了一個小賣部,幾匹山才有了一部電話,接電話還要收一塊錢,排隊時間長了人家不肯。后來娃兒大了有電話了,但是以前又沒有溝通,娃兒跟我們真的沒有感情,現在后悔得很。”汪華玲嘆了口氣,“可是我們不出去,真的養不活一家人啊。”
如何彌合這份缺失的親情成為不少打工者的苦痛。這次回家,汪華玲背了5件棉衣回去。“都是在廠里買的,150元2件,在外面買要貴些。兩邊老人各買了一件,還有一件給兒子。但是不知道他喜不喜歡。”汪華玲有些擔心,“現在的小孩挑得很。”
黃江此行也揣著對孩子滿滿的牽掛,“屋頭三個娃兒都盼了我好幾天了。”黃江有三個孩子,老二是兒子,其余兩個是女兒,最大的16歲,最小的8歲,孩子們都在老家交由母親照顧。“我和我爸爸在廣州新塘打工,老婆和我都分開五年了。”黃江說,“2020年的愿望就是把孩子好好帶大,希望打工一年比一年順利。”